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日本应抓住机遇改善对华关係/王泰平

2018-09-18 03:17: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今天的两国形势与40年前缔约时相比,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正加速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快速发展起来,日本也在力推国家政治转型,中日关係的旧平衡因两国间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被打破,而新平衡尚未形成,仍正处於过渡和磨合期。

  目前,虽说中日关係重新走上正轨,但是,中日间诸如历史、台湾、领土、东海劃界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处理上需要非常高的政治智慧和诚意,至於彻底解决正确定位对方、建立战略互信等深层次问题,仍需要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今后若干年,对中日两国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期,是决定中日关係前途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个敏感时期。

  摒弃心病 推动两国合作

  中日关係今后如何发展,取决於双方迄今达成的四个重要政治文件,包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能否得到严格恪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於双方能否消除各自的心理问题。日本应改变对中国的优越感,且需客观认识中国的变化,在心理上适应中国的发展,从战略上正确定位中国,解决中国是夥伴还是对手的认知问题,这是日本能否正确处理对华关係的关键。

  中国人应该表现出与自己国家的地位相适应的自信,应从过去一百多年裏遭受列强侵略和压迫而造成的精神和心灵严重创伤,即受害者心理、弱者心理中走出来,增强自信,以“大国心态”与日本打交道。摒弃与日本对抗和“弱者心理”,理性对待和处理问题,防止情绪化。

  今后,中国应积极引导日本,努力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保持中日关係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促进两国关係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避免再出现大波折和反覆。重要的是,双方都要牢牢掌握两国关係大方向,理性看待和谨慎处理过渡和磨合期的关係。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出发,採取建设性的态度,多寻求共同点。对於某些有争议、一时难於解决的敏感问题,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从长计议,并加以切实有效的管控,不要因此而影响国家关係的正常发展。

  中日经济关係已经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局面,互为重要的经贸夥伴。实践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威胁,而给日本带来了机遇,带动了日本的经济复甦,改变了日本经济一贯仰赖美国的局面。双方要适应时代变化,推动两国经贸合作转型升级,重点培育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高端製造、财政金融、共用经济、医疗养老、旅遊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开展第三方市场相关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把中日务实合作提高到新的高度。

  回归亚洲 共筑互惠关係

  影响中日关係最关键的外部因素是美国的东亚政策。美国在东亚的战略目标以一言贯之,就是保持它在亚洲的绝对霸权地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尾,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美国曾把矛头对準日本,加以打压。进入21世纪后,美国视中国为主要对手。奥巴马政权拉紧美日同盟,一方面旨在借力日本,平衡影响力迅速扩大的中国;另一方面旨在使中日两国互相竞争、互相消耗,以坐收渔利。现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日关係。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

  在笔者看来,日本在中日美三边关係中有三种选择:一是日本加强与美国结盟,提防和对付中国;二是和中美不即不离,互相猜疑,暗施冷箭;三是中日合作,共同促进亚洲的和平和繁荣。第二种状态其实是一种过渡,不是滑到第一条路,就是进到第三条路。但日本目前的取态并不好,还须积极调整外交策略。

  必须指出,任何意义上的日美合作都不应妨碍中日友好关係和中国的安全。在中美日三边关係中,那种通过两方结盟来遏制一方,或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企图採取挑拨离间的政策,是过时和不可取的,因为谁都不可能从对抗中获益。日本也应该明白,在不平等的日美同盟框架下,日本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即丧失了与美国和中国作为同一层次的“大国”资格,不能单独地与美国或中国进行同层次的战略遊戏,而只能永远做美国的追随者。日本基本外交政策的选择,应是使日美同盟关係和日中友好关係平行不悖,而不应将两者看作矛盾的东西。如果日本能从战略角度出发,稳定地处理对美关係和对华关係,那不仅有助於日美关係的稳定,也将有助於中日关係的稳定。

  从迄今的情况看,日本和美国并非铁板一块,它们的对华政策并非一直都是相同的,日本的对华政策更不是完全被动的。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大搞单边主义,猛烈衝击既存秩序,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在这种大潮流大趋势下,有不少迹象表明,日本正在回归亚洲,其对华政策调整向好,从战略竞争转入既竞争又合作,主动与我国协调合作的积极面在增加。这种势头持续发展下去,有利於中日共同体的孕育和诞生。应抓住机遇,因势利导,通过构筑战略互惠关係,打造中日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造福两国人民,并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外交部前大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