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明日大屿”计劃不能拉倒/陆文英

2018-10-17 03:16: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董建华当年提出的“八万五”计劃遭反对派推倒,结果造成今日严峻房屋问题,现届政府应引以为鑑,为香港长远发展积极推动“明日大屿”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在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填海1700公顷建造多个人工岛的“明日大屿”长远发展规劃,为上百万港人解决居住困难。这一规劃不仅考虑了市民住屋的需要,同时亦因应了香港国际机场及港珠澳大桥交通的需要,开闢了一条通往世界和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的运输走廊。这是一个颇具创新和远见之良谋大计,充分显示了这一届政府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施政风範,受到了市民广泛的称讚、欢迎和支持。

  反对派无视现实只懂唱衰

  可是,反对派对这一宏伟大计却依然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仍在为反对而反对。胡诌“这是为香港进一步大陆化”者有之;诋毁“这是倒钱落鹹水海”者有之;污衊“这是为大陆新移民而做”者有之;叫嚣“政府漠视反对意见,要求重新谘询”者亦有之。笔者就不明白,英国人在回归前搞“玫瑰园计劃”时,港英政府有向市民谘询吗?这些反对者当时有置喙一辞吗?

  有人说,香港看上去高楼林立,市区密密麻麻的楼宇遮天蔽日,实际上,香港最缺的也正是住宅用地。住是香港的老大难,房屋之缺从港英时代就十分严重。

  1997年1月,即将交还管治权的港英政府发表了《长远房屋策略评议谘询白皮书》,提出香港未来十年房屋需求每年将高达8万套。97年回归后的香港住房短缺问题依旧,作为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深知香港能否成为科技创新中心,能否为经济基础开闢新的发展空间,关键便是解决好房地产问题。

  面对日益疯狂飙升的楼价和日益需求殷切的楼市,他提出了“八万五”大计,期望十年内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并将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三年。可惜,“八万五”计劃,恰逢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市淒风惨雨,楼价下挫二至三成。以反对派和地产商及所谓负资产者为主的社会舆论开始猛烈抨击“八万五”。1998年6月份,政府被迫宣布冻结卖地,正式放弃“八万五”计劃。董建华的基础改革、香港的创新活力,就是这样被窒息了。

  今天,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5平方米,更为可悲的是,作为一个现代都市,香港竟有超过9万间㓥房,住着超过20万人,居住面积中位数仅为10平方米。此外,最底层更有一大批笼民屈居於笼屋裏。不少年轻人因为无法上楼连结婚都成了问题。不能安居如何全心全力去立业呢?从底层到中层,香港整个社会最大的人才群体因居住之艰辛困苦而限制了他们的精力潜力,社会又怎会有充裕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香港发展明显滞后珠三角

  二十年过去,当年董先生提出的 “在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的宏愿如今成为梦话,至今不少人还在感叹:当初如果坚持实行“八万五”,香港楼价何至如此失控?底层市民居住条件何至如此艰难?轮候居屋、公屋何至如此遥遥无期?今天,香港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回顾“八万五”的兴衰,港人可以从中总结出怎样的历史经验和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特首林郑月娥深知民间疾苦,在其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中,便表示要努力解决好香港的房地产发展和市民的居屋问题。两年来特区政府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大力加快公屋建设,千方百计在市区见缝插针地寻觅土地加建楼房。然而,已开埠百多年的香港,市区面积毕竟只有约270多平方公里,这种格局和形态,与国际大都会、亚洲商贸金融中心的定位相称吗?

  回归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勃兴,珠三角城市市容的辉煌壮丽对比,香港的滞后是明显的。早在2016年深圳的建成区面积已达到923平方公里,时至今日,香港的建成区面积不及深圳的八分之一。而香港陆地面积仅有约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开发程度只有24%。但是,由於这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多以山地为主,因此,香港从开埠以来,主要都是靠填海去取得土地。这种填海造地既经济又平整方便规劃,由於优点比较多而被世界近海国家广泛应用,比如荷兰20%的国土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在香港填海造地还避免了收地巨额赔偿这个既具争议又费时失事的过程。

  可见,林郑特首提出“明日大屿”规劃不仅是顺应了民心民意和历史发展而深具远见、气魄,这个规劃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解决香港房地产困扰的一个正确方案,更是香港走向未来,积极扩展港人生活和经济发展空间重要的历史性举措。

  投资儘管巨大,但公帑来於民而用於民,为发展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入。香港不能再蹉跎岁月了,市民乐见“明日大屿”燃点的新希望新愿景尽快成为现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