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妖魔化”“明日大屿”站不住脚/周厚立

2018-10-20 03:16: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政府要收回一千七百公顷新界农地或棕地,需要的公帑远远超过“明日大屿”工程所需的四、五千亿元

  “明日大屿”规劃为香港的未来描绘出宏伟蓝图,更超越了昔日的“玫瑰园”计劃。针对社会上对“明日大屿”一些疑虑,特区政府需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社会各界亦应理性讨论,澄清各种各样的误导说法,消除不明朗因素,共同推动落实点燃香港希望的宏伟规劃。

  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计劃,透过在中部水域填海,建造合共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预计可提供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居住,体现特首林郑月娥迎难而上的勇气、决心、承担和远见,为香港解决居住问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点燃希望,笔者对此表示欢迎和支持。

  任何土地方案都有争议,填海争议亦非始自今日。对於这个大规模填海的计劃,社会有不同意见十分正常,但应理性讨论,有些非理性的说法违反事实,诸如“倒钱落海”、“新一轮大撒币”、“掏空库房”、“明益新移民”、“最大得益是中资公司”,有必要及时澄清,以免广大市民被误导。

  反对填海一味靠吓

  林郑月娥出席立法会施政报告答问大会指出,近年社会将填海“妖魔化”,其实香港开埠以来的发展均依靠填海,不少新市镇、金融区,甚至是新机场都是靠填海得来。林郑指出,“明日大屿”计劃工程可能要十三至十五年进行,“不要将数目合併说成明日用完储备、明日用完公务员长俸金来吓市民”。反对派反对“明日大屿”的各种所谓“理据”,对於熟悉香港公共财政和填海历史的人来说,就知道有关恐吓完全站不住脚。

  “明日大屿”工程长达十三至十五年,投资分期进行,并非一次过支出,每年工程费用仅约400百多亿元,而现时特区政府坐拥高达1.1万亿元的财政储备,本年度的政府开支接近5600亿元,当中近1200亿元为主要用於基建工程的非经常性开支。“明日大屿”工程每年工程费用,相比现在立法会每年批准的基建开支逾千亿,连一半都达不到,所谓“明日大屿”工程一次过用完储备,用完公务员长俸金,并不符合事实。

  有人将“明日大屿”计劃与单程证制度挂鈎,指填海“明益新移民”、“霸佔香港珍贵的公屋资源”云云,这种说法只会挑动社会矛盾和分化。香港私人楼市自由买卖,公营房屋则有严格的审批和准入制度。公屋配屋时,必须有至少一半成员在香港住满7年及所有成员仍在香港居住,内地新来港定居人士并无特权。

  必须澄清误导说法

  有人声称“‘明日大屿’计劃的最大得益将是中资公司”云云。但是,香港政府工程招标公开公平公正,一般而言,“公式制度”评审投标书会用於一般的工程合约,而“评分制度”评审投标书则用於价值比较高、要求複杂或需要紧密协调的工程合约。“评分制度”评审投标书则会考虑投标者的技术素质,如经验、过往工务工程合约的表现、投放资源和技术方案等较详细资料,以公开的评分制度先计算技术评分,再以投标价格,以一定比重计算各标书的评分。可见所谓“‘明日大屿’计劃的最大得益将是中资公司”,完全站不住脚。

  有意见认为本港还有很多土地,不必填海,质疑为何不发展棕地农地。对此,林郑指出有关项目涉及庞大支出。此外,改变棕地或农地用途,要经过最少十八个政府部门审批,时间比填海还慢。林郑就表示,她自己做过发展局局长,深知棕地发展非常困难,棕地上有经济活动,政府2008年启动新界东北发展,当时预料可以在2015至2016年入夥,但目前实情是连一块棕地都未收。

  征收棕地和农地成本巨大,除了要向业主补偿应有的土地价值,还要对受影响的居民、商户及从业员提供各类特惠赔偿和协助,另外还有搬迁、安置、重置及土地平整等费用,支出的数额更多。“明日大屿”建造1700公顷土地,但政府要收回1700公顷新界农地或棕地,需要的公帑远远超过“明日大屿”工程所需的四、五千亿元。

  随着港珠澳大桥在下周三通车,香港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大屿山会成为通往世界和连接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因此透过填海而产生的用地,用途和价格都非常丰富和珍贵。当中三成会用作兴建私营房屋的土地,即使以偏低的价格和6倍平均地积比率计算,扣除“明日大屿”建造成本后,还可为库房带来可观的地价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