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将於明日举行通车仪式,后日正式通车,同一个月前开通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一起,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提供强大交通便利。
香港居民在享用更快捷的交通服务同内地交往的时候,应当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把“一小时生活圈”落到实处?
借鉴澳珠“两地一检”经验
第一,就广深港高铁而言,“一小时生活圈”在技术上毫无困难,但是,“过关”所需时间使高铁的快捷打了折扣。在极端情形裏,如果丢失了证件,那就更谈不上“一小时”了。
第二,港珠澳大桥桥面行驶时间短,“过关”时间相比较长得多。目前,几家巴士公司推出的服务,从香港到澳门或珠海所需时间都不止一小时。
笔者不是说眼前就要考虑解决“过关”问题。但是,第一步,应当向澳门和珠海学习,在它们先行“两地一检”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也在香港和广东之间推行。
粤港澳大湾区必须融为一体才名副其实。从长远时间看,必须借鉴欧盟一体化制定《神根公约》的经验,逐步实现广东省珠三角9城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之间的“无缝对接”。凡去过欧盟“神根区”国家的香港居民都有切身体会,对於外国遊客都十分便利的《神根公约》,自然十分方便欧盟有关国家居民自由往来。
没有人员自由往来,商品、服务和资本的往来是难以充分自由的。粤港澳大湾区欲实现商品、服务、资本自由流动,必须有人员自由流动相配合。当然,这是“愿景”,但是,需要从现在起就动脑子想办法,争取分步实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指出“大屿山是香港最大的岛屿,香港国际机场坐落於此,是我们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门。待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大屿山会成为通往世界和连接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
从交通角度看,称大屿山将来是香港通往世界和连接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是正确的。但是,发展大屿山的意义远不止於交通。从香港经济民生和社会其他领域的角度看,“明日大屿”应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点。
紧靠国家开拓光明未来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明日大屿”与世界的对接,不能同她与内地、尤其广东省珠三角的对接相提并论。
首先,因为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变。香港历史形成的主要同西方世界的联繫,将经受史无前例的压力,因为美国已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视中国为其主要对手。全球格局巨变和中美关係调整,可能持续未来二、三十年。特区政府发展大屿山,不能不考虑这一不确定因素。
2018年施政报告关於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巨变和中美关係演变的文字不多,也许行政长官有自己的考虑。但是,香港居民亟需政府引导全面客观準确确认世界大势。从香港外国记者会和香港美国商会最近对於马凯签证一事的反应看,处理香港与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关係,会是没有先例可资借鉴的全新实践,无论政府还是香港社会各界都不可掉以轻心。
相比较,今后几十年香港与内地关係是可以预测和容易把握的。中共十九大为“一国两制”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香港本地有干扰也有牴触甚至反对的力量,但是“螳臂当车谈何易”。无论世界经济金融政治格局如何变化,中国拥有世界最多人口和世界第三大领土,应对外部衝击的能力,在极端情形裏自力更生的迴旋余地,都是举世罕见的。香港是一条小船,只有紧紧依靠国家,才能够安全渡过全球正在聚变的世纪风云。
行政长官在2018年施政报告的结尾说:“我相信国家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不仅助香港抵禦风浪,亦不断为香港发展提供新动力。”这是正确的。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必须引领香港社会明白只有紧紧依靠国家,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才有光明未来。
关於“明日大屿”,2018年施政报告的定位是:以基建为骨幹。在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建造合共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兴建一条新的主要运输走廊,以道路和铁路连接屯门沿海地带、北大屿山、中部水域人工岛和港岛北的传统商业中心,并推展一条与北大屿山公路并行的高速公路和扩建龙门路。
以发展公营房屋为重点,打造香港新市镇。通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劃用作兴建26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
发展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商业中心地位。
结合港珠澳大桥通车,特区政府应当进一步考虑如何在大屿山打造同广东省珠三角9城和澳门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新型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近几年,特区政府开始谈香港再工业化,“明日大屿”能不能是香港再工业化的其中一个区域呢?
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