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大桥通车 三地齐迎新机遇/蒋 凡

2018-10-24 03:17: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建——港珠澳大桥今日正式通车,这条由世界上最长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离最长桥隧组成、全长逾50公里的公路,不仅是一条便利人才、物流往返香港、澳门、广东省的通道,亦是三地青年追寻梦想、开创事业的希望之桥。

  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最初由合和集团董事局主席胡应湘提出,胡应湘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已看準国家发展潜力无限,大力在内地投资基建。1983年他向珠海市提出,兴建连接香港屯门及珠海的跨海大桥,促进港人到内地投资,推动珠三角经济发展,同时吸引内地商家使用香港货柜码头。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十分支持该建议,1989年珠海市政府公布“伶仃洋大桥”方案,惟港英政府一直未有积极回应。

  回归后,胡应湘提出新方案,大桥改为接驳澳门及深圳,香港落脚点则改为大屿山的香港国际机场,大桥改称为“粤港澳大桥”。2002年中央明确表示支持兴建港珠澳大桥计劃,特区政府亦开始积极研究建设跨海大桥。国务院翌年正式批准粤、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开始港珠澳大桥建设方案的前期工作。2009年大桥正式动工兴建。由构思到开通历经35年光阴,港珠澳大桥今日终於通车。

  笔者重提港珠澳大桥的历史,是希望当下的香港年轻人,能像当年的胡应湘般高瞻远瞩,好好把握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的机遇,勿再坐困愁城,被狭隘的“本土”思想、被高楼价所困,放胆到珠三角、大湾区,乃至神州大地闯蕩,寻找为理想打拚、发展事业的大舞台,在内地发挥所长、展露光芒。

  当然,港珠澳大桥并非特意为香港建造,但大桥有着促进港珠澳三地,甚至是大湾区城市群交流的作用,故香港年轻人,特别是科研人才,可以藉大桥开通到珠海创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找机遇、谋发展;同时,大桥配合深中通道和广东省的高速公路网络,亦可以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流动。而且珠江西岸发展一直落后珠江东岸,珠西亦没有经济中心,大桥通车后能让珠海和澳门联手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吸引香港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产业到当地投资,并进一步带动云浮、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将粤西纳入大湾区的经济辐射範围。

  此外,内地企业亦可以利用大桥,将货物、技术经香港的机场、港口出口到世界各地。

  或许有人会批评,港珠澳大桥除了直通巴士外,只有少数跨境车辆获发配额使用大桥,质疑大桥无法起促进人员交流作用。笔者必须指出,有关部门现时发出配额虽少,但由於大桥初期各方运作需要时间磨合,加上香港、澳门的配套道路尚未竣工,若一下子批出太多配额,反而容易产生混乱,堵塞交通,甚至沦为反对派的攻击目标,故当局採取循序渐进方式,根据大桥实际运情况,再决定是否增加配额就更为合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