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明日大屿”助港跨越式发展\方文雄

2018-11-09 03:16: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同时,亦面对着各种“大都市病”的不良症状,包括:人口稠密、资源短缺、交通挤塞、环境污染等等。最近施政报告提出的“明日大屿”计劃,建议未来於水域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交椅洲及喜灵洲附近,分阶段进行填海造地1700公顷,相信将有助纾缓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并有利将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注入更多创科新动力。

  香港地少人多已是不争事实;土地房屋短缺更是一直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早前有调查指出本港每平方公里有2.59万人,人口密度远高於北京、上海、新加坡、台北4个竞争城市,可见香港人想有安居之所也是件奢侈的事。“明日大屿”计劃将建构香港最大规模的新市镇,解决城市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建成后的人工岛可增加土地储备,用以兴建26至40万个单位,供70至110万人居住,其中公屋和私楼的比例为7:3,有助解决公屋轮候时间长、市民“上车难”的问题。

  “大都市病”的另一症状是交通挤塞。本港车辆数目急速增长,然而道路增长率却未能追上需求,上下班塞车已是常事;过海塞车更是见怪不怪,这种种均导致交通及时间成本上涨,社会经济效益下降。“明日大屿”将继港岛中区、九龙东后,成为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其设立的新交通枢纽,可为现有交通网络困局带来一线曙光,长远亦有助纾缓三隧交通挤塞的问题。

  其中一项计劃将港岛西部连接至交椅洲、欣澳至屯门,形成扣连新界及港岛的走廊,使居民不必依赖三隧来往两个地区,亦有利港岛居民透过此路直接通往机场,而新界西北部居民则可绕过三隧前往港岛西。此外,该配套亦加强新界西北部与大屿山区域的连接,有助市民於大屿山一带寻找工作机会,既缩短上班距离和交通时间,又能减少过海上班的人数,疏导每日大量市民使用三隧过海所带来的负荷。

  各种“大都市病”症状加起来的后遗症便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家常见到维港两岸灰色一片,是由於香港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已长期超出世卫标準。“明日大屿”人工岛将研究採用可再生能源、高能源效益设计和科技、环保交通运输模式、先进的回收及废物管理措施,同时提高绿化比率,发展为近零碳排放的社区,打造成为一个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东大屿都会”,让市民安居乐业。

  这个“东大屿都会”由此可成为香港落实推行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契机。作为一个全新建构的市镇,在其规劃上更具空间及弹性,便利政府全面引入智慧型系统,并应用於区内的基础建设、交通配套、废物处理系统等项目中,不但可优化管理及服务,而且更可提升成本效益。如果将其作为一个试点,并把成功的运作模式推而广之,将带领香港逐步转型为一个既拥抱创科又以人为本的世界级智慧城市。

  成为一个智慧城市,香港将可透过各种创科解决社区问题,从而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同时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缔造一个既宜居且友善的营商环境,不但可吸引更多环球企业及优秀人才来港投资及定居,更可维持其竞争力和独特优势,为香港带来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及新机遇。

  正所谓“防患於未然”,香港现正面临“大都市病”的不断进逼,若要防止症状加重,“明日大屿”计劃将会是治疗“大都市病”的灵丹妙藥,亦为未来世代谋福祉。

  群策学社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