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粤港澳高校联盟”及“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於11月6日在上海成立。从长远看,“大学联盟”将会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统一战略方向有莫大帮助。此外,今年“两会”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入了多方面的新动力。概括而言,国家未来五年将积极“落实新时代改革开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新动力将会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支援和机遇。笔者参与创新及科技政策研究多年,认为全国包括香港在内的大学(特别是各地“大学联盟”的学校)必然是国家新时代统一战略的关键驱动者。近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如火如荼,香港各大学一直踊跃参与。例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早已设有甚具策略性的内地发展大计。
三大多年推动粤港合作
首先,三所大学不约而同地在今年换上新校长,分别为港大校长张翔、科大校长史维及中大校长段崇智。三位校长虽然都是华人,但他们出生於不同地区。张翔来自内地、段崇智来自香港及史维来自台湾。他们的共通点在於三人都是曾留学美国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港上任校长一职之前,张翔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之纳米工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并担任学校纳米科学及工程中心主任;段崇智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细胞及分子工程中心首任总监,以及生物工程学系及机械工程及材料科学系教授;史维则为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之航天工程学系系主任。从他们浓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及工程科学的实战经验,笔者深信他们必然会在国家大湾区建设大计上贡献良多。
这三所本地大学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推动粤港合作。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二十五年,对学校在广东省的发展过程略知一二。例如在深圳市,中大发展可分为三个重要里程碑,(1)学校早於2006年初已与中国科学院及市政府合作,在深圳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当时香港院校不能独立在内地申请国家研究基金来进行科研活动,因此“先进研究院”有助港中大团队以合作形式参与内地科研工作。(2)“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於2007年中成立,与“先进研究院”相比,港中大研究员可以利用此平台直接以中大名义申请内地研究基金,进行自主研究。(3)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夥拍深圳大学在龙岗区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研究扩展至本科教育,为香港高等教育机构在粤独立办学的第一家。
在两地学界合作方面,香港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同样非常积极。港大与深圳市政府分别於2011年3月成立“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及2012年7月成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而科大则继2011年9月在深圳开设“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推动两地科研合作之后,最近亦宣布在广州开办分校培育研究生。
国家把香港定位为中国的“国际创新及科技中心”,锐意利用香港之国际经验及软实力协助本地企业“走出去”,并且把外地成功企业“引进来”,从而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宏观而言,这部署正是中央政府在大湾区发展大计中对香港的期望,让香港能针对国家之所需以发挥自己之所长。因此,香港如何与大湾区内九市及澳门特区优势互补,促进彼此之间的官、产、学、研有效协作,将会是大湾区未来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此,笔者认为香港的大学肩负重要的使命。
摒弃争鬥共促教研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之下,“一国两制”的政治环境複杂,因此推动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九市的官方协作难免会产生政治阻力,例如“一地两检”便是现实的例子,解困需时。另外,在“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经济布局之下,大湾区内营商环境激烈,利益当前,各地企业必然会明争暗鬥,情况难免会窒碍大湾区的经济协同发展。
与官商界别相比,大学文化较为中立。各地院校都以教育下一代、提升科学创造知识及贡献社会造福人类为使命。因此,九市两区内的大学应该乐意携手促进及提升大湾区的科研及教学水平。港大、科大及中大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高企,分别排25、37及49位,笔者相信香港的大学可以胜任大湾区学与研的驱动者,为特区及国家的未来建设作出莫大贡献。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