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改革开放 在港中资贡献良多\李浩然

2018-12-19 03:17: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四十年前的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这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当中,香港扮演了积极角色。其中,在港的中资企业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至今,在香港的中资企业经历从专业化到多元化,从香港向内地扩展、和以香港为平台加速国际化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之前,在港中资主要以专业化发展为特征,重点行业包括金融、航运、旅遊和贸易。这一时期,为了突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大量生产及生活物资凭藉香港国际自由贸易港的独到优势得以进口,然后运往内地。为了换取外汇以採购海外物资等,内地亦开始利用香港出口物资。

  在港中资紧随时代发展

  根据统计,截至1978年,在港中资数量略超过100家。1949年至1978年间在港註册的中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小型金融机构,另一是进出口贸易公司。

  1、1978年至1996年: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反哺内地建设

  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中资在进出口贸易领域由此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根据统计,1979年至1989年间内地与香港货物贸易年均增速高达35%;自1985年起,内地取代美国,重新成为香港第一大贸易夥伴。

  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外贸体制放权,内地各部委、各省市纷纷在香港直接设立贸易“窗口公司”,一些市县乡镇也在香港设立公司。

  这一时期兴起的窗口公司主要负责进出口贸易、内地招商引资和内外联络与接待等。同时,随着市场化加速,以及专营优势的式微,具规模的公司更是开始探索多元化和国际化。截至1995年底,在港中资总资产规模达到1.3万亿港元,淨资产0.16万亿港元,迅速成长为资产仅次於英资的在港企业群体。

  这一时期中资的迅速发展壮大,相当程度上得益於香港高效便捷的投融资环境。中资获得了在多个产业领域的市场经验和在港融资能力,并将其迅速应用於内地,极大地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建设,同时也为自身业务未来的发展赢得了先机。

  2、1997年至2006年:从香港向内地扩展并引领外资投资内地实业

  香港回归后第一个十年,内地企业与香港中资企业在业务和资本层面发生了显著的双向对流。一方面,优质内地企业源源不断地赴港上市。另一方面,香港中资加速在内地实业领域的投资,在多个领域成为产业领袖。

  在港中资把握了内地高速发展的契机,将实业重心移向内地,同时又将香港作为其资本运营和资金融通的核心平台。这一时期在港中资企业还发挥了自身作为内地市场和海外资本最佳中介的角色。由於熟悉国际市场、具备海外资源网路,这一时期在港中资往往成为外资投资内地产业主要的引路者和合作夥伴。

  3、2007年至今:以香港为平台加速国际化

  在回归后第二个十年,香港见证和促成了内地经济奇迹般的高速增长。从海外市场和外资的角度,其中最具衝击力的一个变化就是内地企业加速“走出去”,内地日益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来源地之一。

  其中,在港中资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资金融通方面,在港中资金融企业通过其强大的网路和业务拓展能力,以及与内地总部联动等方式,全力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第二,在港中资本身亦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在海外资源、基建、航运、金融等领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第三,“走出去”带动了新一批内地企业入驻香港,既推进自身的业务国际化,更为内地客户“走出去”展开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香港自身经济和专业服务等方面能力的强化,以及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除了在港中资企业,香港其他经济部门若能更加主动地融合两地经济,相信香港在国家下一阶段的改革开放当中,将能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