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府房策一致 对症下藥纾民困\子言

2019-01-10 03:17: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在网志上透露了一些新的房策思考,而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次日的表态,则被一些人作出另类解读,似乎政府两大巨头“立场不一致”。但实际上,从本届政府上任至今一年半的工作来观察,其房屋政策是高度一致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分歧。总而言之,就是让楼市健康发展,不想为楼市“火上浇油”。

  面对楼价高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过去一再强调,市民仍面对置业难的问题,必须透过填海大规模增加土地供应,且坚决不放宽“三项辣招”,包括双倍印花税DSD、买家印花税BSD及额外印花税SSD。他甚至在不同场合均表明,乐见高企的楼价持续有秩序下跌,让自住的市民可以置业安居。那麼,为什麼他在最近的网志提出,会考虑研究方法协助“有能力供款但首期不足的上车客”?

  财爷非全面放宽楼宇按揭

  反覆阅读财爷近日网志,笔者感觉透露了以下一些信息:

  第一,不会全面放宽楼宇按揭,充其量是以按揭保险的方法,向购置中小型单位自住的用家,提供“按揭方案”。

  第二,不鼓励买楼,但要正视因发展商的二按及首期等财务因素,导致部分买家只能高价追逐少量新盘的“畸形现象”。因为一手楼价确实被“人为”挤高了。

  第三,政府资助房屋实际供应量远低於实际需求,未来中籤率只会越来越低,更多“低收入中产人士”将被迫回流到私楼市场。财爷的建议将令这类人士有了置业希望。这样做楼价会否因此上升?以本港有150万个二手楼单位存量来说,改变了上车客集中买一手楼的怪现象,反倒有助缓解楼价抽高的可能。不过,财爷的建议限制在“没拥有物业的準买家”、“中小型自住单位”,且买家仍须符合供款对入息比率及模拟加息压力测试等,入场门槛仍然颇高,因此刺激的购买力估计相对有限。

  过去七年,楼市交投中,一手楼及二手楼的佔比,由1比9逐步变为3比7,即每十宗交易裏,有三宗是属於一手楼买卖。而部分一手楼新盘的呎价,较同区二手楼溢价幅度达到四成,远高於过去平均的一至两成。买家甘愿以超高价追一手楼,除了因为是新楼,更大的原因是发展商自行提供二按,令準买家可以降低首期负担。

  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数据显示,现时在港、九及新界购买一个上车盘,二手楼价平均介乎五百至六百万元,若是一手楼的话,肯定超过这水平。根据金管局的要求,楼价高於六百万的物业只能按六成,即準买家要缴付相等於楼价四成的资金作首期。準买家买不到六百万的二手楼,却可以买一层更贵的一手楼,因为发展商可以自行提供二按,达至只须给两成首期上车的财务弹性,而这更是发展商营造促销气氛的有力一环。

  也难怪,近年一手楼每年销售量约1.5至1.8万伙,準买家因财务因素追逐这小批的新楼,一手楼自然愈卖愈贵。若有限制地针对高收入中产,提供按揭方案,将这批购买力投放在存量达150万伙的二手楼市场,不失为一个除笨有精的思路。

  助中产提升“幸福感”

  其实,自从政府推出额外印花税(SSD)后,二手楼市场炒卖几近绝迹,入市以实际用家为主,但金管局针对中价楼收紧按揭要求,却管不了发展商提供二按,导致变相替发展商营造促销空间。

  香港是朝高增值服务业方向发展,劳动力中最核心的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一群,林郑月娥上任后力推以“置业为主导”的房策。但政府目前的置业阶梯,只能协助家庭月入约七万元的人士,即夫妇二人计每人平均月薪约三万多元,可算为“低收入中产”。若夫妇均属大学毕业,工作五至七年后,合共月薪超过约七万元的水平,在现时的按揭要求下,便只能靠发展商的二按上车。

  特区政府同时将未来房屋供应的公私营比例,由6:4调整为7:3,意味私人市场供应将再减少。这批香港赖以发展智慧型、高增值服务业的中产打工仔,将会是在现行房策下被遗缺的一群,他们较难有“获得感”及“幸福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