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医疗人手不足无关新移民!\闻昱行

2019-01-31 03:17: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香港流感肆虐,很多公立医院住满病人,给前线医疗人员,包括医生和护士带来很大压力,怨声载道,有护士组织发动遊行,向社会申诉“压力爆煲”。政府虽然预留5亿港元支援医管局,医管局找来演艺明星和名人为医护人员打气,但前线医护人员的怨气并未平息。这时“本土派”又把矛头对準单程证制度,认为“大陆新移民”是香港医疗不足的罪魁祸首。“杏林觉醒”发言人、公立医院外科医生黄任匡声称,允许每年五万新移民,是对香港医疗系统“不负责”。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郭家麒(曾选上医学界立法会议员)也再次提出“取回单程证审批权”。

  前线护士的压力有目共睹,他们需要释放压力也值得理解。但香港医疗问题真的与新移民有关吗?这需要好好分辨。

  首先,香港的人口增长率非常低,根据联合国数据,年增长约为0.4%,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只排157位。现在中国内地有不少人担心即将到来的人口危机,但中国内地的增长率还高於香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新移民,香港人口就负增长了。没有这些人口,香港很多工作就没有人做,这样就要输入外劳。没有一个人口停滞不前的国家或地区,不通过输入外劳来解决低收入工作人口短缺的问题。

  无疑,在一些社会资源上(如申请公屋综援等),外劳是享受不了新移民的福利。但在医疗服务上,外劳的需求比新移民少不了太多。很简单,现在的流感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难道外劳就不会患流感,患了流感就不用看医生住医院?因此,仅就医疗这点来说,只要有这样的劳动需求,无论是外劳,还是新移民,都相差不大。

  根源在资源调配待完善

  其次,香港的医疗资源并不低。香港每千人拥有1.92位医生,如果加上中医,则有2.92位。这个数字在世界範围内都是算高。根据WTO数字,每千人的医生拥有量,英国是2.83位,美国是2.56位,加拿大是2.54位,日本是2.37位,都在香港之下。香港各类病床之和为39683张(包括公立、私立、护养院和惩教署下辖的病床),每一万人有53张。这也是相当可观的数字。同样根据WTO的数字,美国每万人病床是30张左右,加拿大是27张,新加坡是24张,英国是28张;日本则是143张,高於香港。

  因此,即便以发达国家的标準衡量,其实香港的人均医疗资源并不低。在世界範围内,以上两个指标都高於香港的,只有部分欧洲高福利国家。香港的问题,一个是资源调配尚有待完善,另一个是由於人口较少,医疗资源的总量也较少,所以出现大面积的突发流行病时,可以调剂的空间也较小。这些都不能把矛头指向新移民。当然,近年来,香港流行病出现频率很高,於是放大了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是政府与医疗界需要解决的。

  第三,医疗问题在当代几乎所有国家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种体制各有优点也有弊端,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香港跟随英国系统,於是也染上了英美国家的问题。在香港取得行医资格是相当困难的事,准入门槛很高,每年报考医科都“争崩头”,毕业之后还得参加很多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这样固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医生的素质,但与此同时又难以适应社会对医生的需求。事实上,绝大部分人生病都是普通的“小病”,高质素的医生这时往往大材小用。如何合理地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果医疗人才不足,本地又难以提供足够人才,一般的处理办法就是输入外籍医生,而香港的医学委员会就是不肯放开。这固然有担心外来医生素质不够的问题。但医疗行业追求行业利益,希望通过入学和资格测试的高门槛,控制本土医生数量,同时拒绝外来医生,以限制从业人员的数量,保证从业人员的收入。这也是人所皆知的小算盘。

  2016年底,政府提出《2016年医生註册(修订)条例草案》,提出增加四名非业界委员进入医委会。政府希望立法会能通过,缓解医疗紧张的状况。医学界则担心此举会令特首委任的议席超过一半,从而可能让“非医学界人士”控制医委会,“令医生专业自主蕩然无存”。实质是担心“非医学界委员”要求放开输入医生的禁令,会损害香港医生的利益。

  於是,约10个医学团体及两间大学医学院学生会在立法会二读草案当天,穿上白袍或白衣,在立法会门外静坐抗议。时任医学界立法会议员梁家骝表态反对议案,获得部分公民党议员的支持。但大部分立法会议员以大众利益出发都赞成议案。到了三读时,梁家骝则“出尽法宝”要阻挠议案,包括频繁点人数,根据“排列组合”提出过万条修正议案等,在激进派议员的“拉布”配合下,令草案无法赶在立法会结束前表决。

  针对新移民是极度自私行为

  2017年政府重新提出议案,又遭致反对。最后政府让步,只增加两名非业界委员,令医学界委员依然佔多数,才令草案获通过。但政府也因此没能拿到引进外地医生的主导权。至今,引入外地医生还遥不可及。

  医学界一边说资源不足,人手不足,一边又抵制增加人手,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资源不足的问题好解决,政府在拨款方面绝对不小器,但只要医学界固执於小圈子利益,人手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为应付市民的指责,黄任匡等人又提出,可以引入英联邦医生,但强调不能引入内地医生。但英联邦医生不谙中文,可以作为专家医生引入,但肯定无法作为前线医生直接服务广大普通市民,而这正是香港最紧缺的岗位。而内地有不少高技术的医生,广东医生更很多会讲粤语,正是最能纾缓香港人手不足的问题。黄任匡等人的建议无疑是“头痛医脚”,这不过是那套歧视内地的“本土主义”的延续罢了。

  资深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