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调整思维真正做到关顾民生\陈文鸿

2019-01-31 03:17: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政府一些官员一直受港英时代的意识形态所影响。表面上说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实际上失掉了社会责任,只考虑资本的利润率。这在港英时期或还可以解释,因英国是不会承担香港任何的财务责任,香港要自负盈亏,故此要特别地审慎理财;而且港英政府对香港的政治责任也不大,只要保持社会稳定,用高压抑止政治的不稳定倾向即可,至於香港居民有无社会权利,穷人生活应否有所保障,从来不是施政重点。

  所以,若不是石硖尾大火,贪污横行的港英政府便不会启动公屋政策。也因此,在中英谈判中国坚持收回香港后,麦理浩的十年房屋大计便中断,回归过渡期裏更开始推动房地产投机市场,削减公屋、出售公屋,以及用其他如居屋等去替代公屋。医疗方面由政府医疗体制转变为公营机构医管局负责,把政府的政治责任外甩。

  长者津贴需贴近民情

  回归后,某些官员也有意无意地在宣传上鼓吹对综援人士的歧视,宣传综援养懒人。公共医疗支出也不愿作出根本性调整,不想去应对社会对医疗要求的增长,和人口老化的种种问题。医疗券可说是一个典型例子,宁愿资助私营医疗,甚至让医疗券滥用,也不愿把公帑投入医管局以产生更大规模的效益。

  最近,政府把长者申请综援的年龄从60岁调高至65岁,便显然是同样思维的结果。这个改变涉及的公帑数目不大,政府的意图只是要表达对长者综援的施压,体现他们歧视综援弱势社群的主张与态度。这样的改变对贫穷长者的影响巨大,政府推行时有没有调研、有没有谘询?还是由一些人拍脑袋决定?在社会强烈反对下,政府先是改以罚款200元来作惩罚不求职的60至64岁长者,扣除他们可得的综援,再而又取消扣罚,但仍然不肯改变政策。百辞难辩之下,有关官员显然十分难堪。

  与此同时,流感肆虐,医管局管理的公共医疗体系备受压力,长期人手不足,导致高比例的医护人员离职。政府的对策,一是找明星来作宣传安抚;二是夸言有大量资金增拨来津贴医护人员。前者令人摸不着头脑,只反映医管局高层的无厘头心态。后者是否以为增加津贴便可使医护人员不眠不休地工作,为了五斗米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提升医疗服务刻不容缓

  医管局的前线医疗资源投入不足,管理官僚化已备受批评,却从不决意改革,反而是官僚文牍,架床叠屋更为恶化。代价是基层居民,特别是贫穷长者,就医排队需时,其中医疗失误频仍,未及时就医无辜早死的可能更多。政府的减开支,加上医管局的官僚主义,代价是中下层居民的病死痛苦,这是怎样的政策,和政策思维呢?在医护人员齐声公开声讨政府和医管局之时,政策制度还是不愿改动,无任何良策可纾解现时公共的困境。主管部门和有关官员面对困境,竟似无计可施。问题在於,难道要更多的中下层居民以生命来作为牺牲吗?

  香港公共医疗,乃至长者福利、公屋、社福等等,在香港政府储备万亿元,且每年增加之时还不作改善、补救,政府和问责官员欠缺应有的道德责任。他们或者不懂怎办,为什麼不可以开诚布公,让社会公开参与推动改善、改革呢?也为什麼不去检讨反思回归以来由港英政府承继而来的制度、政策与施政思维呢?

  这是怎样的既得利益在作梗?

  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