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建“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基地” 促创科产业发展\黄锦辉

2019-02-02 03:17: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亦即将出台。该发展战略锐意将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九个城市,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与此同时,国家引导大湾区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高品质发展,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是战略化的核心目标。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於1月11日接受央视访问时,提出广州、深圳、香港及澳门为大湾区内四个中心城市的构思。笔者借本文进一步建议利用广州市优势建设“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基地”,促进大湾区创新及科技产业发展。

  发挥穗所长贡献大湾区

  广州市在大湾区具独特的优势,富有适当条件以目标为本,助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主要原因有四:(1)广州市是广东省会,方便政策制定;(2)内地经济发达,其2018年本地生产总值(GDP)与香港相约;(3)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暨南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学府,不乏科技人才;(4)语言及文化与以广东人聚居为主的港澳一致等优势,其他八市在大湾区建设初期难以相比。

  因此,广州市可在《纲要》发展部署为引领下,积极发挥其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驱动者角色,促使粤港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科技成果供给主体的资源优势,聚合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科研技术服务、产业技术服务、工商管理、法律顾问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成果推广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会、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社会力量,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之间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大湾区内深度合作。

  笔者建议广州市政府选择合适空间(例如广州南站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必需在遵守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大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促进区内产、学、产各方深度协作,不断提升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把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而贡献智慧和力量。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及科技产业决策谘询合作。充分利用2018年成立的“大湾区院士联盟”,推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智库机构协作。

  协作目的包括(1)为三地政府出谋献策;(2)为在广东省先行先试,对港澳扩大开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出建设性意见;(3)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4)对国家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解读;(5)为政府和社会提供谘询服务和智力支持等。

  设基金助三地创科合作

  (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将(1)充分利用於2016年成立的“粤港澳高校联盟”,汇聚三地大学、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科技成果;(2)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科技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源,建立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通过组织产品技术推介会、洽谈会、展览会、技术成果路演等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4)通过开展论坛、讲座、调研等学术交流活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品牌项目,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将粤港澳大湾区官、产、学、研、资等创新要素全面融合,共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三)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发挥各地在联繫本地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通过建设跨境技术研究团队、青年创业扶持、校企平行孵化服务、人才成助力工程等专案建设,发挥联盟内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完善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

  (四)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基金。适时推动成立科技创新合作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开展跨境跨国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提升研发能力、拓展业务範围、整合产业链、产业智慧化升级等。

  (五)策略性地选址便利粤港澳协同。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於2018年9月正式营运,以香港为起点的“一小时创新圈”已非幻构。香港至广州南站只需时48分鐘而已,而且班次频密。所以,本人进一步建议市政府在站旁拨地兴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基地”,方便助力香港引进企业,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