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台湾政客为啥不去大陆走走?/江 迅

2019-02-09 03:18: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在台湾政坛,要数热词当是“面试”、“试水温”。

  “试水温”,即试探、摸底。游泳或者妈妈替小孩洗澡时,都会先用手测试水的温度,试试水温。“面试”,是透过书面、面谈或网上交流的形式,考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透过面试可初步判断应聘者是否能融入自己的团队,在特定场景下,以面试官对应聘者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测评应聘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

  台湾2020年“总统”卡位战提前开打,已经公开表明参选的候选人,或暗中已启动备选议程的準候选人,竟然都有相同的一招:纷纷启动访美行程,到美国“试水温”,为2020暖身。没有访美提高声望,似乎就没有行情。候选人造访华府,被称为“面试”,对於有志角逐“总统”大位的政治大咖而言,访美不只是“口试”,同时也是争取国际曝光的机会,因此“总统”参选人赴美争取支持已成惯例。

  赴美影响选战成败

  2月中旬,已宣布参选2020年“总统”的前新北市长朱立伦访美,定调此行为“学习之旅”,仅限在西岸活动,前往美国硅谷拜访企业家、新创人士,声称主要是谈台湾经济发展和科技转型,没有政治议题。

  3月,国民党主席吴敦义有望在16日立委补选结束后访美,以感恩茶会形式,感谢海外侨胞在“九合一”大选中的支持,具体行程尚未透露。

  3月16日至24日,台北市长柯文哲访美,以“城市外交”为主轴,走访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和亚特兰大,拜访当地生物科技医疗产业,拜访美国国会。

  4至5月间,新任高雄市长韩国瑜访美,受“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之邀前往演讲,初步安排行程5至7天,走访东岸和西岸。

  宣布参选2020“总统”的前“立法院长”王金平,原本就与美国关係密切,他不时收到美方邀约,但他本人还在评估是否有赴美“取经”的需要,据悉,其最快也要取得“总统”竞选提名后才有望成行。

  谋大位先赴美,争取支持成为一种惯例。蔡英文两度参选“总统”,选前都曾赴华府访问。不同的是,第一次赴美时,蔡的两岸政策遭质疑,也衝击其选情,面试失利,之后的大选也失利;4年后的第二次,当时民进党驻美代表吴钊燮等人铺陈得宜,以“维持现状”赢得美国信任,美方给予高规格待遇,重考过关。陈水扁在2003年——争取“总统”连任的前一年10月底也曾过境美国,还在纽约住了两晚。马英九在参选“总统”前两年,2006年3月赴美访问9天,行程中会见了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及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柯罗契,会谈3个多小时,层级之高,历来少见。

  站在美国人立场,希望面对面直接了解各候选人在两岸关係、美台政策的一些看法。当然一旦成为台湾“总统”,任职期间,甚至卸任后几年,美国就成为禁地,因此唯有选前去美国。但中美大国抗衡开始成为常态,未来想成为“总统”的台湾政治大咖赴美,去哪个城市,在什麼场合,见了谁,说了什麼,都必定受北京关注。有人说“政治靠美国、经济靠大陆”,也有人说“亲美、友日、和中”……亲美也好,倾美也好,不能否认当下“大陆因素”越来越浓了。

  摆脱拥美拒陆思想

  金门县长杨镇浯、台中市长卢秀燕,都学“秃子”(韩国瑜),要“人进来,货出去,发大财”,上任一个月,杨去了厦门,卢去了香港,虽然强调的是“谈经济”,但都选边为“九二共识”站台,他们明白,没有这基础,大陆不会谈。仅仅从地缘上看,台湾跟大陆近多了,但现在听到的、看到的,似乎全是“美国面试”、去美国“试水温”,却听不到他们公开声称“也去中国大陆看看”。

  两岸对峙了70年,各自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但政治人物就要有光风霁月般的胸襟,抛离拥美拒陆而挟洋自重的幻想。今日台湾也应该来一场思想大解放,从某些固有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才能自我解放而与时代同行。都说“两强之间难为小”,台湾的特殊处境确实动辄得咎。不过,也该听听这几天在网络上所引发的网民舆论:“对美国唯命是从”,“一副奴才相”,“去美国面试,就是向美国报到”……难道处於世界两强之间,台湾就不会操作一点“平衡术”?作出谨慎决断、稳妥处置。平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智术,像跷跷板一样,两边距离相等,重量相等,才能达至平衡。看看哪位“总统”候选人敢於放声说:为了拚台湾经济,我要去大陆走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