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要重视创新人才建设/陆剑宝

2019-02-12 03:18: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了《2018世界人才报告》,从人才的投入与发展、人才吸引力和人才供求匹配度3个一级指标,以及其余30个二级指标,对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发展水準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排名前10名的经济体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香港由2017年第12名跌至18名。

  一直以来,香港的优势在於吸引海外专业人才,但今年的数据却显示各项指标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教育公共投资上相对落后。中国内地的排名,则从2017年第40名上升一名至第39名。不过教育公共投资的水準上,依然低於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準。

  截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达6958万,在世界四大湾区中位列第一。作为人口最多的湾区,我们的比较优势在於“人”。粤港澳大湾区有将近7000万人口,有人就有劳动力,就有市场。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的“人才大战”愈演愈烈。很多新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纷纷出台名目繁多的各种人才政策。

  “一国两制”优势吸引人才

  第一种是纯粹的“人才争夺战”,以北京、上海为主,其人才引进政策有着较高的学历薪资条件,以及精确的行业领域劃分;第二种是“人才、人口争夺战”,主要是天津、杭州、西安、武汉、南京等其他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其人才引进政策门槛大大低於北京和上海,甚至许多地区对大学生实行零门槛落户。如:武汉在2017年就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的“双百万”计劃。2017年武汉市的人口淨迁移率“扭亏为盈”,达到了19.78%。再看杭州,2015年,杭州出台“人才新政27条”;2016年出台杭州人才“若干意见22条”;2018年创新提出“全球聚才十条”,“开放育才六条”等政策。迄今,杭州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9万人、外籍人才1.5万人,共有外国人註册(担任法人)的企业4980余家。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与行动有目共睹,广东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首站到广东考察,就是宣示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放慢只会加快。

  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一国两制”优势,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后,更是可以利用香港全域自由贸易港和澳门对接葡语系国家的体制优势,作为应对国际贸易竞争的“缓衝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亦会提升国际人才和全国人才对湾区的关注度和进入度。

  此外,大湾区是内地多个试验区的叠加:经济特区、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範区等,为大湾区提供大胆探索的土壤。大湾区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很好,产业和企业活力足。政府开放性思维较强,幹部素质较高,对市场干预度较低。大湾区政府亦出台有力的人才政策,如香港特区政府的“优才计劃”、广东科技厅的“珠江人才计劃”、深圳的“孔雀计劃”、广州的“红棉计劃”、珠海的“英才计劃”等。

  同时,珠三角是全国製造企业最多,产业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一大批製造业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需要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带动的科技产业链为全球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基础。大湾区还是国内一个居民多、消费水準最高的地方,为新兴服务业人才提供新机会。最后,我国迎来一波“海归潮”,双创背景下留美留英的硕士以上人才纷纷归国,而北上深广仍是选择的最热门地区。港澳青年特别是香港青年受困於住房价格和社会阶层固化等制约,对湾区内地的接触和进入越来越频繁。

  提供补贴激发创业潜能

  首先,整合湾区内地各市的人才政策体系,避免遍地开花和无的放矢。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要敦促相关责任部门严格落实。重点评估现有的人才政策的落实情况和人才感知度和满意度。

  其次,湾区各地人才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区域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招才政策,避免效果不佳或流於形式。要避免所有区域均颁发高端人才政策,引进“院士”等千篇一律的人才政策。湾区中的一些经济和产业基础较差的地区应该把财政向高学历青年倾斜。要对本地区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在招才上对专业人才的引进要有选择性,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

  最后,激发广州大学城和香港高校青年来粤创新创业的潜能。一些不具备综合条件的区域应该把引进世界500强的招商政策预算,转移到招人政策上。对广州大学城的优秀青年人才到湾区新区或欠发达地区工作或创业者提供税收、购房、办公场所的实质性补贴。在现有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基础上进行扩建,为香港创业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对深港创业孵化专案进行跟踪转化,优化和整合各类创业基金的实际用途,监督每一笔资金的使用去向,要让基金落到企业和个人。重点吸引港澳地区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到湾区内地创新创业。对於港澳年轻毕业生到湾区投资或工作,在住房上予以廉租房、保障房和免首期等多形式的支持,以增强湾区内地对港澳人才的吸引力和植根性。

  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