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沙中线醜闻的危与机\陈文鸿

2019-02-14 03:17: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港铁沙中线工程醜闻,并不是偶然的独立事件,而是反映出香港工程监督制度积累已久的深层次结构问题。解决方法并不是政府成立调查委员会,写份报告便可。事实上,早年的居屋短桩事件已揭露出工程监督制度与文化不足之处。工程普遍延误、费用超支、工伤频频,显示出整个制度体系千疮百孔、陷於蔽败。很可惜,政府与业界似乎无动於衷,没有正视问题的根源,应对之策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拿出各种藉口,企图掩饰问题,拖拉蒙混过关,抗拒进行“对症下藥”的改革。

  香港工程管理制度还是沿用已久的“判头制”。由於市场趋於寡头垄断、外资主宰,或许未至出现“围标”情况,却因缺乏竞争,政府没法择优委讬工程,反过来依赖寡头垄断的公司,对其千依百顺,失去政府监督管理的功能和责任;总判、大判恃势压迫二判、三判,造成偷工减料、工程质量缺失等种种问题。因为制度所限,香港建筑业的技术创新进展缓慢。当海外全力推行数码化、模块化和绿色建筑改革,香港还只是在谈论与试验阶段,没有路径图与时间表。

  在沙中线醜闻不断扩大,开始淹及众多已建成及在建工程时,政府与业界不应只着眼个别项目的责任问题,把调查问责的範围集中、缩窄,再来一次掩盖底下的结构问题。或许现在是很好的时机,把科技创新与制度更新结合,认真地对老旧的建筑行业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入手处是引进科技,推展数码化、模块化与工厂化的装配式建筑。

  一方面,世界不少国家都进行这个方向改革发展。以内地为例,2016年国务院定出在10年内把新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提升至30%的目标。广东省提出2020年要达到15%以上,2025年不低於50%;广州与深圳更希望在2020年达到20%,2025年达到30%,政府规劃的进度十分迅速。这样的改革落实下来,内地建筑业便会大变。相对於内地,香港会变成急速落后。

  另方面,装配式建筑有很大比例是採用预製组件,模块化地把设施与预製组件结合起来。由於装配的严格要求,设计变得全面数码化,部件的配合要精确和紧密,生产严格按数码化。因为可在工厂生产、避免工场上临时浇製的质量控制和工业意外等问题。工厂内可使用自动化生产,亦可先於工场装配製作,节省工期、成本,提升效率与效益。工程的重心转移至设计、生产与组装,减少对现场劳动力的需求,正可符合香港乃至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不足和提升劳动力技术的要求。装配式建筑的数码化设计和生产也可推动新的产业与技术发展。

  採用装配式建筑,会改变整个建筑行业的运作体制,承包外判的比重会降低,现场浇製的承包制也要与装配部分配合。衔接数码化的要求便大大提高,承包制的配合也便要相应的数码化、精确化,可减少不依设计施工的种种问题。若加以视像监督、感应器、航拍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可使工程施工与设计紧密结合,以保证质量、工期与成本控制。

  要推行装配式建筑带来的技术升级与体制改革,香港应仿效内地政府定下目标,至少可学习内地政府那样,尽快地把政府负责的工程全部採用装配式建筑,起示範作用,藉此吸收经验,制定数码化设计与生产的技术标準,推动香港建筑业的更新改革。

  沙中线醜闻带来改革的机遇,且看政府与业界有否魄力、决心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心。

  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