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值得期待/陆剑宝

2019-02-16 03:18: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行政会议前例行见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有望在近期公布。期待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也将浮出水面。对於香港来说,无疑,这是值得万众期待的。

  勿再错过发展创科机会

  自从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与珠三角东、西两岸的连接更为便捷。可以说,香港的交通网络与珠三角甚至内地的交通网络已经打通,需要的,可能是通关进一步便利化的措施安排。粤港澳大湾区规劃肯定在交通设施的硬体和软体上给予相应的政策关注,特别是货物和人员的通关便利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交通规劃,不单可以实现香港交通融入内地,而且还更加凸显香港国际桥头堡的位置。

  在贸易方面,香港更多地从对珠三角进出口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业、商贸业、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

  在投资方面,大湾区内地城市和香港的双向投资更为便利和频繁,投资领域也从製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转变为多样化的投资,甚至遍地开花。

  在民生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提倡共创宜居生活圈,除了自然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之外,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将得到更多关注,香港市民到内地生活、投资、工作、旅遊等的配套服务将比以往有进一步的完善。

  在政府交流和政策沟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中央领导下,建设粤港澳三地最高规格的联席班子,而具体的政策实施细则仍需要慢慢打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不会削弱香港传统优势产业,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强其优势。其中国际金融中心、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香港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细分领域,都将服务於大湾区内地发展和引领内地企业走出去。在沪港通、深港通的基础上,有望在实施物理範围和业务範围上有纵深的发展。

  香港航运贸易的制度规範和国际化程度相较於深圳和广州两个港口来说,还是有制度优势的。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规劃应会对珠三角港口群进行优化,以期产生“1+1+1大於3”的互补优势。

  除了金融和航运物流中心,香港作为国际性科创中心亦需要粤港澳大湾区规劃支撑。香港作为国际性科创中心的基础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利用香港基础科研优势,发挥香港科研工作者的转化能力,广深港科技走廊已经提出了初步的蓝图,但仍需要深耕才能出效果。

  之前笔者曾经预判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深港创新及科技园进展缓慢。科技创新产业和金融业以及贸易物流业比较大的区别在於,科创的更新速度很快,稍纵即逝。香港已经多次错过发展科创产业的机会,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又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会。香港应该在官产学三界别达成共识,要把香港与珠三角的科技合作专案切实落地。

  笔者曾经接受採访说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是让香港经济转型,香港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全球性城市,经济根本不需要转型。香港需要改变的是服务产业升级和注入更多的经济新增长点。

  首先,香港并不适合再工业化,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比服务业更集约化的土地;二是香港工业製造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三是香港的製造业人才储备已经不断消失。

  “飞地”形式突破制度约束

  其次,香港传统四大产业虽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放眼全球的大环境,新加坡、韩国等具有相似性的经济体都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香港发展和坚守服务业的优势是什麼?那就是,香港有一个14亿人口的内地市场撑腰,而新加坡和韩国没有。

  再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传统的“城市概念”扩展为“区域概念”,将有利於香港以大湾区“飞地”形式拓展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而不再受《法定图则》等制度约束而一筹莫展。最后,香港未来的很多产业和企业都和大湾区内地有更紧密的联繫,这种联繫包含了除双向投资外,更加包含了制度和文化的共识。

  其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积极影响除了经济层面上,更多是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可以畅想的是,未来港人除了在香港居住,还经常往返与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业务和住房都可能是多个城市开花的。“大湾区人”将成为一种较以往以“城市人”自称的更广阔胸怀。

  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