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两会”是海外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叶建明

2019-03-14 03:17: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9年对中国意义非凡。今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前景如何,中国经济走势如何,都关係世界经济走向。今年“两会”,中国会向世界提供一个什麼样的蓝本,世界会从“两会”中看到一个什麼样的中国呢?

  对外信息愈趋公开透明

  在现代国际交往中,国家形象、话语权非常重要,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逐渐被外界认识,但误解依然很多。特别是当中国正步入经济大国时,美国不习惯,世界很多国家不习惯,“以己度人”,妖魔化中国的情况比比皆是。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由於经济体量等因素,今天中国贸易打个喷嚏世界经济就会感冒,因此海外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高度关注。一年一度的“两会”,中国有大量的信息向外界传达,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两会”如何为海内外记者和关注者提供中国故事和故事素材?我们如何从“两会”中了解国家发展呢?

  如今“两会”的开放度、透明度越来越高,透过“两会”,媒体和民众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两会”的一大焦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但由於篇幅有限只能讲主要内容,更多的细节、更多的相关政策配套,过去媒体多靠“猜”,或者是从新华社通稿中逐字逐句判断。现在不一样了。

  首先是“部长通道”成为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宣讲政策、通报信息的平台。过去是媒体追着官员提问题,现在是官员主动站出来回应记者,并且主动给记者“爆料”,并解释政策。今年加入到部长通道的官员不断增加。“两高”负责人首次亮相部长通道,回应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发各方关注。

  其次,各种专场记者会邀请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国资委、人民银行等国务院部委领导与传媒互动。各部委负责人娓娓道来自己行业情况,主动回应舆论关切,问题越是敏感越要公开回应,“无可奉告”的声音听不见了。而且像科技部等部委负责人主动揭本行业之短,希望社会监督,也获得各方高度评价。

  “两会”的代表委员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作为会议的主体,他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深知社情民意。他们在记者会上是另一道风景。通过记者会,代表委员讲述来自基层的发展故事,和过去一年履职情况,生动、真实。另外,一些代表团讨论会也会对媒体公开。

  “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集中表现的舞台,是中国社会发展核心议题的讨论焦点,部长通道、记者会、开放小组讨论,不仅是为信息交流提供平台,同时也展现中国政府信息公开体制不断走向完善,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的自信与开放。这本身就是中国形象的展示。

  中国政府这些年要做的事情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件大事: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们的奋鬥目标”。“两会”对外传播,离不开讲述这两件大事,好的“故事”必然需要好的内容承载。

  以事实回击西方“妖魔化”

  就对内来说,“两会”政府与民间互动越来越良性,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在政策方方面面。今年政府大幅减税降费,改善投资环境,回应社会的广泛关切。而这样的决定是在内外经济形势不明朗之际做出的。对此,有媒体注意到,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收穫掌声时间最长的一个决定。

  国际上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对妖魔化的回击最好莫过於生动的事实。今年“两会”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讲了几个“一带一路”上的“第一”: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製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震撼的事实胜於雄辩,“一带一路”是机遇还是陷阱,尽在“故事”中。

  如果不带有色眼镜,这些“中国故事”并不难理解。特别是将每年“两会”故事累积,可以看到一个正在走向更精彩的“中国故事”。固然,中西方话语体系有差异,文化有差异,但是不应该阻碍对中国的客观认识。今年“两会”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外籍人士加入中国传媒,报道“两会”。比如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特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外籍记者,更是在人民大会堂记者会上数度提问,非常活跃。这折射的是中国更加开放多元,更注重以海外能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如此,我们可以期待,世界上必然会有更多人透过“两会”“中国故事”平台,认识一个更真实,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泉州社团联会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