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水货针”到底责在何方?\关 昭

2019-05-11 03:17: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本港有私家诊所为内地顾客注射九价子宫颈癌疫苗“水货”,经《大公报》披露后,事件越闹越大,多名警方及海关人员昨日进入一家名为“环亚体检集团”的诊所进行调查,并为怀疑被骗的数十名顾客进行登记。

  事实是,就HPV疫苗“水货”事件,显然内情複杂,而且只属“冰山一角”,涉及到“水货”何来的问题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业界早已流言蜚语、不胫而走,而关键是业界自律与有关部门的监管问题。

  眼前,有关事件已最少涉及三方面,必须得到正视和处理。

  一是顾客包括本港市民及内地同胞的健康、安全问题。迄今为止,有关诊所所提供的“水货针”,对被注射者到底会带来何种后果?是只属“来路”不明而针藥有效,还是连藥效都成疑问?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和交代,不能令打了针的市民和内地客“成世人”忧心忡忡、“惨过大病”。而如果针藥本身有问题,又是否有补救措施可以减少对被注射者身体的伤害?这些都是藥厂、诊所和有关部门必须清楚回应的。

  二是法律责任问题。如今,“水货针”已是事实俱在、不容狡赖,那麼,诊所负责人固然难逃其咎,而“水货”何来,也要追到底、一直追到供货者身上,不能只惩罚诊所了事,让水货供应途径继续“畅通无阻”。

  三是本港作为区内医藥中心的声誉问题。本来,内地客之所以会大批湧来香港打针以至买奶粉、买补品,无非都是衝着“信得过”三个字而来,但如今“信得过”变咗“信唔过”或“半信得过”,实在是令人很懊恼的一回事。本来,发展医藥专业,成为区内中心,是特区政府的“宏图”之一,而且也确实大有可为,但眼前事实,一是“来者不拒”会对本港市民的需求造成干扰,二是出现“水货”充厂货,都需要有关当局正视,否则,“金字招牌”早晚不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