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们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劃,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港澳青年发展得好,香港、澳门就会发展得好,国家就会发展得好。”
青年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课题。“一国两制”是解决国家统一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实现了港澳的和平统一,也为“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国家统一不仅仅是主权的回归和领土的统一,更是人心的回归和国家的认同。
青年大展拳脚新天地
港澳回归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挑战,特别是港澳青年面临着个人发展、成就梦想的种种困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提出,既是为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再造引擎,也是展开“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画卷,更是为港澳青年发展创造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於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为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就个人梦想,参与民族复兴大业担当搭梯架桥的重任。《粤港澳大湾区规劃发展纲要》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对大湾区青年发展问题着墨甚多,如明确提出“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範区与国家双创示範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其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支持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动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 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也明确提出:“推动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促进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建设战略是青年发展的机遇。大湾区建设战略的提出,拓展了青年发展的地理和制度空间,而大湾区建设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既会为青年供给更为优质的成长资源,又会为青年提供更为多样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与环境。更重要的是,大湾区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举措,为广大青年,特别是港澳青年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共担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平台、机制与机会。总之,大湾区建设意味着青年的新时代和新征程。
大湾区建设战略也是对青年发展的新挑战。大湾区涉及十一个城市、三个法域,各地有不同的制度与生活习惯。
青年要借力和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在观念上必须充分理解和认知并认同国家发展的战略和目标,顺势而为,要逐渐改变入境过关的心理定势,形成共同生活圈的体验与观念;在行动上必须切实参与大湾区的建设,以更为积极的姿态面对创新创业中可能面临的生活不便、习俗不同和心理不适甚至文化隔阂,秉持一种开放自信的态度,愿意通过深入交流和充分理解的方式促进相互理解与认识,进而促进大湾区的建设。
文化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大湾区青年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港澳与广东省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为大湾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和心理基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大湾区建设既是续谱中华文明中浓妆重抹的一笔,也会因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生机勃勃。
搭建更多三地共享平台
为此,《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纲要》提出,到2022年,大湾区内“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到2035年,大湾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文化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远景规劃和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大湾区建设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有序推进市场开放”,还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青年永远是最具活力的群体,更是文化创新的积极践行者。一代又一代的粤港澳青年投身於民族解放、国家发展、改革开放的历史,续为民族复兴担当大任,也为大湾区和中华文化注入活力。大湾区建设必须满足区内青年对文化的需求,也要为香港青年参与文化创新提供空间和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劃”和澳门“千人计劃”等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在大湾区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开展青少年研学旅遊合作,共建一批研学旅遊示範基地。鼓励举办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文化搭台青年唱戏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政府应当为粤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搭建更多的共享平台。并对粤港澳青年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相应的资本支持和政策便利,促进大湾区青年更为深入地交流合作。大湾区内部必须坚持由市场主导并驱动的社会流动模式。这意味着观念革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大湾区包括两个特区九个内地城市,分属於三个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实行各有特色的法律和制度,成长於特殊的国际环境之下,自成体系的法律制度也伴随着一些封闭排外的要素。只有彻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服务大湾区人的根本宗旨,以及市场在各类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在国家发展和大湾区建设的大格局下审视既有的法律制度,才可能摆脱制度和法律的藩篱,闯出改革开放的新路。
二是强化双向流动,消除青年交流的制度障碍。内地应当深度简化出入境查验制度,港澳则可以探索居民身份之外的更为灵活的居留制度,便於大湾区青年之间更为自由的流动。“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这要求边检、海关等部门更加革新观念,利用新型技术,为便利通关提供条件。对於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交流,也可以考虑授权各高校和特定社会机构协作事前完成相关材料检验工作,将通关检查工作平台向前拓展。
三地学生加强交流合作
三是创造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平台。如建立包括围棋比赛、遊戏大赛、创业比赛、美食欣赏等活动的大湾区联盟,为大湾区青年发挥聪明才智、交流兴趣爱好提供场地、经费和人员支持。
四是立足梦工厂、创业城等青年聚居密集地。创设符合青年口味的生活区乃至特色小镇,由大湾区青年参与小生活区和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劃、设施设计和公共治理,招募湾区青年担任“镇长”参与治理实践。《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纲要》提出“发展特色城镇”的任务,指出要“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可以考虑以青年为主题,创新特色小镇。
五是进一步充分利用区内高校及其学生组织,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大学是青年人汇集的殿堂,大湾区大学长期以来展开了充分广泛的合作交流,开展了促进粤港澳青年相互交流合作的各项活动,要紧紧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历史契机,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共同走进青年发展的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遊门票等优惠政策。”深圳大学将立足既有合作机制,进一步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交流扩大高校间的合作。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