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香港今天乱局 始於港英种下的恶果/黄锦辉

2019-07-25 03:23: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笔者曾在苏格兰读书和工作了共十二年,然后移居德国,四年后回港,对於80至90年代的欧洲文化总算略知一二。在近期香港的示威活动中,看到有示威者高举英国国旗及港英旗,要求英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虽然香港曾由港英管治,但这想法未免太过分。相反,笔者认为在香港回归过渡期间,英国政府不善治理香港教育、民主等问题,最终导致近日香港社会的矛盾,以及一连串的官民衝突。

  1977年笔者以学生身份初次踏足苏格兰。当时英国的学费已经有本地生与海外生之分,两者的收费大约相差三倍左右。到了1980年初,英国突然改变教育政策,本地与海外生的学费差额暴升至十倍之多。在80年代的香港,本地大学入学率少於全港公开试考生的百分之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之下,港生到海外升学是常事。 可是,随着英国海外留学生学费暴涨,令不少香港中下层家庭的子女赴英求学梦碎。事件令人感觉讽刺的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对香港伸出援手,反之澳门却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欧洲共同体”成员身份享用本土学费待遇。英国高昂的海外留学生学费多年来一直有增无减,以笔者母校爱丁堡大学的工程学科为例,2018-2019年的海外生学费每年约25万元,还未包括交通及食宿费,反观现时香港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数万元而已。

  在1990年初,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会谈期间,儘管立法局议员摇尾乞怜地要求英国政府给予三百多万合资格港人“居英权”,但被当时的副首相贺维以大量移民会影响英国本土社会安全为理由否决了。1981年英国颁布《国籍法》正式将护照分类,只有英国人可拥有英国臣民护照,香港人只能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无权定居英国。1997年后,所有香港人的护照改为英国公民(海外)护照(BNO),作用只是一纸旅遊证件而已。在回归之前港英管治了香港150年,对英国政府而言落定回归祖国的香港已是“鸡肋”,还有需要再浪费太多资源去讨好港人吗?

  及后英国於1992年委任彭定康为最后一任港督,他任内刻意在香港推动所谓的“民主”。可是观乎今天香港在民主派所坚持及主导的“民主”行为,明显反映出彭定康是别有用心。他的举措具藏奸卖俏之嫌,被时任港澳办主任鲁平指责为“千古罪人”。彭定康只顾宣扬民主的光环,包括推动立法会选举和取消委任议席、声言要求香港人回归之后捍卫自主云云。然而,在港英管治150年间,民主对香港其实是一件非常陌生之事,末代港督更无意真正推行“民主教育”,导致不少市民一知半解,使今天的“政棍”有机可乘,把民主浪漫化,向市民灌输错误的信息,包括美化以“违法达义”的形式推行暴力民主。

  最近香港再次出现移民热潮,有不少香港市民因为连日来的暴乱,担心香港的安全而计劃离港,英国也是其中一个移民热选。笔者是过来人,奉劝他们认真三思,因为居住在他乡的滋味不一定好受。香港人出外旅行花钱,当地的商店及市民当然欢迎不已。但换个角色成为当地居民,便要有着寄人篱下的心理準备,与当地人争饭碗的话,顿时有机会变成神憎鬼厌的异族人。

  香港一直都是全球嚮往的宜居、宜业大都会,例如欧美各国没有城市的地铁服务可以与港铁比较,在繁忙上下班时段班次能够维持在两分鐘之内。香港人无需低估自己社会的长处而离开,大家要团结一致,继续留在香港,携手努力让我们的社区尽快重返正轨。 全国政协委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