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有必要在香港增建爱国学校\周显

2019-10-14 04:23: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日香港的政治困局,始自教育系统的失败,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一言以蔽之,教育失败是政治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教协(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的成员,而教协成员绝大多数是“反中”的“泛民”分子,既然控制不了教协,任何政治教育只会是倾向於“反中”的一方,而课程内容越是多角度思维、越是更多的讨论和任意性,越是不利於政府和政治稳定。

  通识教育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不顾现实,盲目地一意推行,这是空中楼阁,把大厦建筑在浮沙之上,必然塌下,这是科学,科学构成了必然性。因此,今日大量青少年的投入“反中”,正是根於当年错误教育政策造成的恶果。

  然而,读者不禁会问,究竟政府应该採用什麼政策,方才可以把教育拨乱反正呢?是不是取消通识教育,重新把中国历史列入必修科,便可解决问题呢?

  这当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大错已经铸成,小修小补的作用太小,奏不了什麼效。事实上,错误政策是在回归之后开始的。

  在1997年之前,香港的爱国教育,根在俗称的“左治五世”中学,即5间爱国中学,分别是汉华、培侨、香岛、福建,和旺角劳工子弟中学(即今日的“创知中学”),其教员主要是爱国的教联(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员。虽然这些学校并没获得港英政府任何的津贴补助,毕业生更受尽歧视,不能申请政府工,由於其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英文水平也不高。然而,就是在这资源匮乏的环境,培养出大量的爱国分子,许多人更加成为了今日爱国阵营的稳定栋樑。

  我质问一句:为什麼在回归之后,爱国学校的数目一间也没有增加呢?所有政治上的障碍已经没有了:政府可以津贴、毕业生可以申请政府工;当年尚可苦苦支撑,今日可以提供的资助是当年的十倍百倍……明明是形势一片大好,为什麼垂手让给敌方呢?

  有人认为,回归以后,爱国学校的历史任务已完结了。但现实已告诉了我们,这想法是错的,爱国学校任重而道远,有必要大幅增加。

  有人对我说,教联的人才库不足呀,培养不出足够的教师呀。可是,现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22年过去了,只要有决心,22年有什麼做不出来?如果今日有三、四十间爱国中学,其毕业生有着无数的中资机构优先聘请,今日的政治局势,已是完全不同了。

  再讲专上教育。在回归以后,大学学位增加了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学额,集中於香港现有的大学。我再来质问:第一,为什麼没有人去创办私立的爱国大学?第二,像北大、清华这些内地的一流大学,为什麼不在香港设立校区,培养出爱国的大学生?只要当两地合作,这些很明显,回归以来教育的失败,并不在於现行教育系统,因为这是个行之经年的完善制度,有着强大的惰性,而这惰性是倾向港英政府的思想教育,由“反中”的教协去控制,不管现政府投入多少资源,也无法扭转强大的惯性力。

  纵观历史,对付传统惯性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另起炉灶,国家的优势是,炉灶本来就在,不用另起,只要把现有的去扩大就是了。然而,特区政府在成立之后,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任由炉灶荒废,资源却去为他人作嫁衣裳,这自然是愚不可及。但更愚不可及的是,直至今天,还懵然不知癥结之所在,这终究是不读中史之过,徒使后人亦复哀后人也!

  如果问,今日才搞爱国教育,会不会太迟呢?现时的教育败局,始自22年来的政策失败,今日纵是悟今是而昨非,拨乱反正,也要很多年之后,才见功效。然而,正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生不得”,现在不去改革,以后将会更加后悔!

  註:原文刊登於《橙新闻》,有删节

  时事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