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为香港的福建人说句公道话/张华峰

2019-11-08 04:24: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持续近5个月的“反修例风波”中,最令我痛心的,是有人刻意挑起族群争端,将在香港的福建人,抹黑为暴徒,见人就打。身为福建人的一分子,我不得不为福建人说句公道话,福建人一向和谐共处,从不会无事生事,撩是鬥非。福建人团结互助、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尤其在北角这个小社区中,几乎人人都相识,根本不会无端在北角打人。对於这种企图分化香港人的做法,我予以严厉谴责。

  福建人勤奋,爱拚敢拚。那首家传户晓的闽南歌曲《爱拚才会赢》,将福建人的敢於冒险、吃苦耐劳、敢拚敢闯、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群体性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默默耕耘贡献香港

  北角素来有“小福建”之称,虽然市貌和别区差不多,人来人往,也不易察觉跟邻近地区的分别,但只要走进横街小巷,细心留意,仍然可以感受到阵阵福建韵味。北角蜕变成小福建,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我将自己所知,以及亲身的经历,同大家分享。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有不少上海人居於北角,当地曾有“小上海”之称,但不到十年后,就被“小福建”之名所取代。众所周知,福建省以海为邻,不少福建人早已飘洋出海谋生,香港开埠后便有福建人来港经商,当时集中在上环、湾仔及铜锣湾。

  到了20世纪上半叶,有大批福建人经香港前往东南亚谋生,其中郭春秧先生便是早年移居印尼爪哇的福建人,后来成为当地糖业钜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郭先生来港营办商业银行和船务,又在北角填海及建造码头,让爪哇运糖船停泊,1921年他成功投得北角发电厂(即今天的城市花园)旁一幅面积达7万5千平方呎的土地,原本计劃兴建糖厂,因此有了春秧街与糖水道,后来却因为糖价不断下跌,於是将土地改为兴建住宅,从此这一带成为福建移民聚居的中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菲律宾和印尼出现“排华潮”,一些福建华侨转到香港生活,并申请福建亲人来港团聚,到了六十年代,有十多万名印尼华侨响应国家呼籲,返回中国内地,后来部分华侨因无法适应内地生活而迁居香港。这些新来港的福建人由於言语不通,为了互相照应,大多数聚居在北角,如新都城大厦、侨冠大厦和美轮大厦等,因而形成了“小福建”。1962年,旅港福建商会亦搬至北角,4年后在渣华道建成福建中学新校舍。

  今年8月,网上消息说有福建人在北角打人,我就已经有所质疑。果然,到9月中,又有类似的网上消息,事实上,这类消息,市民大众确实真假难分,当然就会先入为主,信以为真。不过,今次福建人出来表了态,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主席吴换炎就公开澄清“绝对不会出来打人”,“保持香港稳定是大局意识,大局不能乱”,“相信法治,信任才是对香港政府和香港警方的最好支持,市民的支持就是香港止暴制乱最重要的能量”。

  事实上,福建人多年来只会默默工作,为社区、为社会、为香港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不断做出贡献。一些要求辛勤耐劳的职位,如六七十年代工厂工人,以至现时不少酒楼的侍应,都见到福建人的身影,可见他们都是十分良善,只问耕耘的一群。我希望透过本篇文章,使大家对福建人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更要清楚指出,我们都热爱香港,都是一家人,不应该被人以族群话题来搞分化,影响香港人的和谐共处。

  全国政协委员、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