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港街头还是一片乱象,澳门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
两相对比,澳门成为“一国两制”的範本,堪为香港学习的榜样。要论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和全球竞争力,澳门远不如香港,但澳门回归祖国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依讬祖国、坚定实践“一国两制”,成为澳门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关键。
20年来澳门的发展成就十分亮眼。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至去年的4447亿澳门元,人均GDP由12万澳门元升至67万澳门元,财政盈余是回归时的193倍。澳门本地居民失业率降至1.8%。澳门从回归前只靠赌业勉强维持的弱小经济体,到今日百业兴旺并成为全球知名休閒旅遊城市,宏观经济和社会民生的双提升,构成了极具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
首先是澳门坚决维护基本法。基本法是澳门实践“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宪制性文件,对澳门社会发展具有宪制意义的法律保障。澳门特区政府和澳门各界,维护了基本法的权威。澳门立法会的法制建构和法治实践也以基本法为依据,无论是对外联繫、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民生,澳门法治的基本原则就是坚决维护基本法的权威。基本法得到充分尊重。在此之下澳门经济繁荣,民生得到长久保障,市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相比之下,基本法在香港的权威却屡遭挑战。持续逾半年、由外国势力策动的“黑色暴乱”,正是2003年《基本法》第23条未能完成立法的后遗症。若当年完成立法,相信“黑色暴乱”绝不会发生。当年的《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是要禁止叛国、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颠覆国家罪、窃取国家机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显然,未能立法而留下的法律漏洞,也使香港深陷暴乱之中。
《逃犯条例》修订撤回、高院越权裁定“禁蒙面法”违反基本法,使得香港法治脱序基本法,也使乱港分子更加肆无忌惮。在此情势下,香港从法治之城逐渐滑向“动荡之城”。基本法是香港具有宪制意义的法律文件,基本法被漠视,香港司法系统甚至违法判案,这是香港动荡之源。从澳门繁荣到香港动荡,基本法成为衡量两个特区治乱的试金石。
澳门被澳葡政府管治的历史,远比港英政府管治香港久远。但是,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摒弃澳葡思维,除了内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外,更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年来,澳门通过法治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从小种下爱国主义种子,从而形成澳门人爱国爱澳爱中华的传统。
小学阶段就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理解其基本含义,会唱国歌。从法治规範到教育体制规定再到教材审定,澳门爱国主义教育成系统变传统,从而使澳门成为“一国两制”的範本。
反观香港,爱国主义缺失成为香港回归以来的短板。中小学通识教育不仅缺乏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规範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大学校园则被亲西方势力渗透,西方意识形态成为主流。加上港英思维的残留,令香港人缺乏最基本的国家认同。在此情势下,“港独”思潮开始出现,乱港苗头滋生,配合西方反华的势力迅速扩大。在中学和大学校园,校方对各种乱港思潮和行为竟採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结果不单令香港的年轻人成为缺乏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的“垮掉一代”,也成为被乱港分子和西方势力利用的“炮灰一代”。缺乏身份认同和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抽象空洞的自由民主所蛊惑,成为香港年轻人的悲哀。
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灵魂,不遵从基本法,或者对基本法选择性解读,“一国两制”就很难落实到位,加上香港教育的爱国主义缺失,很多香港人只知“两制”不知“一国”。
维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实施基本法框架下的法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中国人身份认同,是澳门成功践行“一国两制”的法宝。香港的司法和教育存在严重短板,急需尽快补足。
澳门之治,给香港提供了可鉴可学的範本。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