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罢课公投”凸显教育深层次问题/冯庆想

2020-06-26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众志”等组织早前发起所谓的“罢工罢课公投”,反对中央制定港区国安法,结果乏人参与,草草收场。“两办”早前就香港教育问题发声,希望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工作者恪尽职守,斩断伸向青少年的黑手,为香港下一代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当前,不少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缺乏细微理解与基本尊重,认知国家的视角零碎单一,不时被一些不实资讯误导,甚至被别有用心的“港独”组织煽动参与暴力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不同层面出了问题。

  改革教育放弃西方价值本位

  港英时期,公民教育是以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为本位,渗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逻辑。其基本路径是以经济挂帅,消隐香港社会对政治的关注,使得香港青年对民主、人权、法治的认知不足;避开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教育,刻意造成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冷漠;以中国古代历史替代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使之历史观与价值观呈现断裂缺失与零散错置,甚至穿插着不少歪曲客观事实的历史叙事。如此错位认知加剧了其对国家的刻板印象与牴触行为。

  回归后,香港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政策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然而这样的特性却被反对派力量变相利用为强化西方精英教育、弱化中国传统教育的合法性依据。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依然佔据香港教育系统主流位置,儘管香港公民教育效仿其他亚洲地区做法,融入国家、民族、历史等教育主题,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国民教育课程不成体系、缺乏教学标準、脱离生活实践,甚至一度被“污名化”,视为“洪水猛兽”。

  此外,社会培育环境的缺失离散、阐释文本的自主剪切与传授主体的失当行为,加速公民教育的实践偏离“一国两制”设定的轨道,甚至转向极端或异化,以致捍卫国家安全行为得不到“应然”的政治伦理确证,反而是“港独”活动借助民主自由的幌子而获得“实然”的道德制高点。如此怪现象反映香港教育不仅是中西之间意识形态的博弈,而且是本土与国家内在张力难以化解的结果。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家庭与学校主要承担传授知识、引导价值观的任务。但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碎片化与便捷化的学习方式,逐渐替代了以往校园课堂或家庭互动的部分功能。香港年轻一代每天接触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佔据生活主要日程。在使用社交媒体、看视频、玩遊戏的过程中吸收到的媒介资讯,便构成其道德评判、价值取向的参考依据。而香港传媒充斥各种褒扬个人民主自由、贬抑政府权威、“妖魔化”中央的内容,心智未成熟的学生很容易被激进思想或极端化观点影响,投身街头暴力活动。当互联网取代传统教育的影响成为事实,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拓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香港学生辨伪存真、独立思考、价值判断与情绪管理能力,而非停留於以往道德说教的教育思路。

  增进港生家国一体化体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的新实践,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教育需要赋予年轻一代清晰的身份角色与发展定位,以便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形成紧密互动。换言之,香港的国民教育不单是教育导向与教育政策问题,还是群体交往与跨境流动的社会整合问题。

  当前,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特区开始加快构建“大湾区办学”的新样态,致力突破过去港澳在内地办学按照“中外合作模式”的旧思维,共同构建亚洲教育枢纽,为港澳学生提供更多样化选择与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我们也需积极推动大湾区高校间交流学习恒常化,设置专项资金、配备专门服务组织、构建长效协商机制,支持大湾区高校学生联合举办青年论坛、圆桌会议、体育赛事与联谊活动,增进香港学生的家国一体化体验。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