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政治聚集”是香港防疫最大漏洞\叶建明

2020-07-14 04:24: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过去数日新增逾百宗本地感染新冠肺炎确诊个案,除出现食肆、的士司机、老人院、学校等群组感染外,更有部分患者感染源头不明,这意味着香港出现新一轮社区爆发。

  各方需高度警觉,严防死守,避免疫情扩散,导致香港6个多月来的抗疫努力化为乌有。同时,需考虑在已有抗击疫情的经验上,对新发疫情有针对性地防範,一方面避免疫情扩大,一方面令市民正常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目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截至昨日,全球累计确诊逾1300万宗,全球累计死亡超过57万例。其中,全球医疗资源最丰富,医疗条件最好,手段最先进的美国,累计确诊超过340万,累计死亡超过13.7万人。虽然疫情肆虐全球已经6个多月,但迄今人类对这一病毒的认知依然十分有限,没有特效藥,疫苗的问世也尚有时日。因此,目前防範疫情的有效手段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和隔离。不过,根据北京不久前处理新发地疫情爆发的经验,靶向性的防範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阻止疫情蔓延。

  香港为什麼出现新一波疫情,新出现病毒的源头在哪裏,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给出完全準确的答案。笔者认为,至少有四种风险因素需格外关注:

  一是香港是座国际城市,本地人口多元化。这决定了几个月来,输入源头多,这些返港人口中,有不少感染者和隐形感染者,有的甚至来自高危国家。

  其次,有人缺乏社会责任,违反检疫令。於强制检疫期间,在无合理辩解及未获授权人员许可下,离开检疫地点,他们可能成为行走的播“毒”者。据悉,迄今已有30人因此被法庭定罪。

  第三种风险是社会出现“防疫疲劳症”。由於有当年“沙士”的教训,港人自律能力比较强。从一月以来,习惯於外出旅遊、天天在外用餐的港人,大多非常注重防範,配合政府的各项防疫措施,戴口罩,减少外出用餐,注重社交隔离做得不错。这也是前期香港抗疫成功的重要因素。

  意识形态的“播毒者”

  不过,在经历了100多天的自我限制之后,不少人呈现出一种“抗疫疲劳”的状态。包括因为生活规律改变的不适应,压抑已久导致想“动一动”等。回归疫前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期盼,但当疫情没有完全控制,抗疫的警鐘依然需要长鸣。

  第四种风险就是“人群聚集”。在疫情之下,所谓“和你唱”、“和你lunch”仍不时有之;回归纪念日当天,大批人响应反对派号召不顾警方的反对,在港岛区参与非法遊行;过去的周六周日,反对派无视疫情第三波爆发,举行所谓的“初选”,多个所谓票站都出现违反“限聚令”的情况……这些由反对派发起或煽动市民参与的活动,都导致一定数量的市民聚集,大大增加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摧毁政府和市民过去六个月携手抗疫的成果。若因为这类政治活动令疫情在社区大规模爆发,不知反对派会如何负责?

  疫情再起并不可怕,只要有有效手段解决。有如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疫情传染,当地政府追踪每一个患者,力图从源头、从风险口解决。结果在短短的时间内,疫情受控,迄今北京多日本地零感染。

  有人说,北京的经验香港无法借鉴。那麼,我们按照本地做法,从上述四个风险口着手,同样应该“殊途同归”吧。对於第一类输入病例,政府已经修改规例,加强对此前获豁免人士到港检测,如机组人员和船员。对於违反检疫令者,法律也有清晰的条文处理。

  而目前最严重的就是后两类:一是陷入“防疫疲劳”中的人;二是因政治因素而非法聚集者。对於前者,可以理解但需要疏导。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也可以多种方式帮助纾缓心理压力,并规劃好公共空间的使用。毕竟港人居住环境狭窄,需要更多公共活动空间。

  对於因政治因素而非法聚集者,我们需要提醒,损人恐损己。非常时期,不要因为个人意识形态成为行走的“播毒者”,最终影响香港整个抗疫形势。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