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内地支援香港抗疫体现“一国两制”优势/叶建明

2020-07-30 04:23: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日香港新增118宗新冠肺炎确诊个案,连续8日超过100人染病。目前医院管理局辖下各医院的深切治疗部负压病房使用率已逾六成,按每日的感染人数新增趋势来看,香港医疗系统“爆煲”是随时发生的事。

  每天增加百多名患者令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一些确诊患者在院外苦候而且并无隔离。有确诊母亲因为家居狭小,怕感染未成年的孩子,连晚上睡觉都戴着口罩。又有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感染者因为没有在三日内及时接获通知,误以为自己没中招而通街走,增加他人感染风险。

  人命须永远放在第一位

  如果从7月5日开始计算,第三波疫情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双双翻倍,这之前近半年时间香港感染者仅1268人,死亡7人。而从7月6日到昨日24天裏,确诊患者已增加1735人,共造成24人死亡。

  谁也不能否认,香港已经进入高危时刻。显然,完全依靠香港医疗系统已不现实。政府目前有限度地引入几家内地检测机构协助香港检测,但其检测量依然跟不上日日新增百例病患的蔓延速度。如何拯救香港不断增加的病患,协助抵禦疫情更大範围爆发?这关係每一个港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生命。危难时刻,大家都需要思考,我们该怎麼办?

  香港医疗短板是多年的积弊。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香港每千人平均只有1.9名医生,低於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或地区。世界衞生组织建议,每千人应有5张病床,但香港多年来维持在4张。

  几年前,特区政府试图开个小口子,从海外引入医疗人才,结果惹来部分医护人员“抗争”,至今寸步难行。如此医疗资源在平时尚且捉襟见肘,眼下疫情大爆发,难以应对将不可避免。而本地医疗资源一旦枯竭,医疗系统坍塌,其后果必然十分残酷,谁也不能心存侥倖。

  为此,一些团体和业界人士希望国家援手,挽狂澜於既倒。这原本是利港利民,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国家一向是香港的后盾,内地支援香港抗疫是“一国两制”应有之义,也应是“一国两制”优势的体现。但是,在香港这个充满政治算计的城市,因为一些人的强力反对,令政府显得畏首畏尾,在十万火急面前踟蹰难进。

  分析这些反对者,大致有四类情况:一是意识形态考量,是“逢中必反”的阴暗心理作祟。这些人有着强烈的“反中综合症”,只要涉及内地,无一例外都要抗拒。第二类是政治考量。有媒体分析,功能组别中医学界立法会议席多年是反对派的囊中之物,一旦内地医疗资源帮助香港,医学界选民有可能翻转对反对派的支持。第三是利益考量。香港医务人员待遇高,导致一些人选择群体性封闭。他们阴谋论地认为,一旦有内地医务人员驰援香港,就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对其分得一杯羹担忧,在核酸检测上也一样。第四种考量就是教条主义,紧抱《医生註册条例》等条文,对非常时期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必须摒弃敌视内地态度

  但是,这些反对者都没有考量市民的生命安全。且不说内地抗疫首屈一指,相当多的医院及医护人员水平很高,而且诊治病人数量多,经验丰富。他们甚至能够驰援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邓小平说过:“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正是这句话成为中国40年波澜壮阔改革开放的旗帜。如今,香港反对(或担心)内地援手的人,也需要从“捉鼠论”中汲取智慧,考虑是坚持“程序正义”,还是人命更重要?

  有消息说,港大深圳医院将可能加入香港抗疫大军,这是好消息。作为香港专业人士管理的医院,港人的认可度相对更高,社会阻力会小一点。但是,港大深圳医院需要维持在深圳的正常运作,支援香港的绝不是大多数医护人员(甚至可能都不包括内地医护人员)。那麼,非常时期,我们有什麼办法获得更多医疗支援,拯救疫情下的港人呢?

  一场疫症,进一步暴露了香港医疗方面的困境。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互助,提上议事日程有紧迫性。当然,这或许是疫后的话题。当前全民要解决的依然是日渐兇悍的疫情爆发。对此我们大家都必须想一想,如何摒弃政治算计和意识形态的敌视,找出寻求“外援”最合适的路径,真正为港人生命健康着想。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