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有话要说/粤港澳大湾区亟需尽快推进医疗互助\叶建明

2020-09-26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场疫情,令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人流隔绝8个月,同时令大湾区融合短板凸显。其中极为明显的就是医疗协作和互助。在今年极端情况下,更彰显促进大湾区医疗互助的重要性。

  香港有数以万计长者在大湾区养老,疫情期间往返两地合共需隔离28天,令部分有长期病患的长者无法回港覆诊,亦由於两地用藥标準不同,部分香港处方藥无法在内地购买,特区政府遂委讬工联会承办寄藥服务,解决内地港人的藥物需要。

  基於两地医疗体制的差异,大湾区城市间医疗资源互通与协作不可避免存在障碍。这次疫情将障碍放大了。目前约有50万港人在大湾区生活,除退休长者外,还有在区内创业、就业、就学者。虽然体制有差异,但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没有差异,不论在本港还是在大湾区居住,市民都希望享用优质、便利的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健康是基本需求,尽快推进大湾区医疗互助,有助於香港更顺畅地融入大湾区。

  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日前表示,为便於长期居於大湾区的医管局病人就诊,政府正研究一次性安排,让他们毋须返港,便可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覆诊。这是为此类病人提供的另一个选择,服务收费与本港相若。此次居粤港人可在港大深圳医院覆诊,为大湾区医疗互助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一次性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居粤港人的长期需求。

  另外,特区政府早前在以广东为主力的内地支援队协助下,展开“普及社区检测计劃”,亦体现了利用内地资源、实现两地医疗协作、互助的优势。这个第一次的经验值得总结,可以为大湾区未来可能出现的传染病风险提供并肩作战的经验。

  可扩大医疗券在粤使用点

  粤港澳大湾区是衞生健康共同体,医疗健康服务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2018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衞生与健康合作大会上,三地衞生行政部门签署《粤港澳大湾区衞生健康合作框架协议》,签约26个合作项目。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在举办的第二届大会上,签署《粤港澳大湾区衞生健康合作共识》,明确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紧密合作”,并就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62个健康合作项目交换文本。据悉,一系列计劃已经部署,包括推动大湾区内衞生健康数据交换共享,成立粤港澳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合作建立医院等。

  但是,大湾区医疗协作既要有远景规劃,也需要解决现实需要;既需要临床医学及医学科研合作,也需要医疗资源互通。包括实现医疗服务互通、就医信息对接、医院救治跨境转诊等民众当下的迫切需求。

  一些尝试应该扩大试点。有条件的港人到港大深圳医院覆诊是一个好的开端。那麼,包括港人覆诊和已经在深圳实行的“长者医疗券计劃”能否扩展到广州、东莞等地的指定医院?与此相对应的是,香港处方藥可否放宽在指定医院使用?香港的“自愿医保计劃”,可否拓展到大湾区医院就医?

  数码技术的发展,可以令大湾区实现远程诊疗,为医疗网络化全覆盖提供支撑。但是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相通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力,还需要加上几把劲,更需要探讨如何克服地区不同的障碍。

  大湾区医疗协作与互助是必然之路。港澳医疗技术先进自不待言,但香港医疗资源紧张,看病动辄等上一年,公立医院病床紧张,空间窘迫也是现实。而内地经过40年的发展,医疗水平突飞猛进,且病例众多实践经验丰富,得到不少港人认同。如果实现大湾区医疗融合服务,将是整个湾区,包括港人之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