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过渡性房屋助港人渡难关\註册社工、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香港五邑总会副理事长 梁秉坚

2020-09-27 04:23: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过渡性房屋只可解燃眉之急,市民期望特区政府可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为未来的房屋供应提出实策

  地产市场是港人投资的工具平台,同时反映了香港经济环境和人均收入的变化。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沙士”和金融海啸的情况下,香港的楼市从泡沫爆破,但受惠於自由行等惠港措施,本港经济反弹,私楼售价亦开始回复升势,近年楼价更屡创新高。去年黑暴及疫情爆发前,“上车盘”的呎价普遍高逾一万二千多元,实在令青年人难以置业。今天的香港,又因新型冠状病毒拖垮经济令市民收入大减,从而影响到租楼和供楼的能力。

  政府支持社福机构与发展商或业主合作,获关爱基金补助,为有需要人士提供租金比市场价低的单位,由社福机构安排有需要家庭入住和负责日常管理,以解决短期住房需求。深水埗南昌街近月有一个组合屋项目有八十多个单位入伙,廉价的租金协助入住的家庭可在短期内减轻住房的压力。

  笔者在社福机构服务,当中有不少基层家庭一家大细住在狭窄的一百多呎㓥房中,有一些是已申请公屋的轮候人士,有一些是未能合乎申请资格者,更有一些居住㓥房人士是因工作和经济变化而被迫迁入。㓥房的环境除了狭窄外,家访的社工们常常反映有不少单位没有窗户,没有煮食的地方,学童们需要在睡觉的床上做功课温习,屋内光线不足的情况十分普遍,从早到晚要“挑灯夜读”,试问在这种环境生活又怎能不压抑呢?

  笔者相信这一两年内的香港经济难以回复如前,省吃俭用以积穀防饑,又或者是已受失业减薪影响的家庭,希望有一个短期支援的项目能节省生活成本,以助家庭渡过难关。

  然而,过渡性房屋只能暂时改善公屋轮候户的住屋环境,对房屋供求起不到纾缓作用,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仍是觅地建屋。

  土地供应是香港的老问题,如何能提供大量土地兴建房屋,特别是公营房屋,是一个关係绝大多数市民的民生问题。今天特区政府能否在泛政治化的环境下,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为香港播下房屋供应的种子,相信是不少市民期待的重要一环。

  由於特区政府增加房屋供应并非一时三刻可以做到,笔者希望政府可大加支持非政府组织与私人企业合作,在更多閒置土地上兴建过渡性房屋,并为有关项目提供适切的支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