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困愁城十个月的香港市民渴望尽早与内地通关,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要让通关成为现实,前提是控制疫情、实现“清零”,否则谈通关根本不切实际。
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原本有两次机会,可惜都错过了。六月底,香港连续二十多天没有本地确诊个案,粤港澳三地健康码互认也谈得七七八八,不料疫情在七月份再度大爆发,每日确诊数十宗甚至“破百”,通关梦碎。其后,中央支持香港推行普及社区检测,这本来是截断传播链、实现清零的大好机会,但最终一百八十万人参与检测,效果大打折扣,隐形患者未能全找出来,贻祸至今。
近日香港疫情似乎略有缓解,确诊个案降至个位数,这是事实,但本地个案不时爆发,同样是不争的事实。近日大埔出现多宗本地确诊个案,一名学校老师昨日又初步确诊,显示本地传播链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市民出现了严重抗疫疲劳,君不见,商场人群聚集,食肆大排人龙,不少楼上酒吧人头簇拥,周末的野外简直旺过旺角。这不能不令人担心,只要出现一个超级传播者,足以酿成疫情新一轮大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要求与内地尽快恢复通关既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若将香港与内地的情况对调,香港人会接受与内地恢复通关吗?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近日会见特首林郑时,强调要将抗疫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这是对香港各界的提醒。全力以赴加大抗疫力度,实现“清零”目标,真正抑制住疫情,通关才有可能。
在香港这个自由惯了的社会,实现“清零”的难度不小,但并非不可能。其他地区能做得到的事,香港没有理由做不到,无非是扩大检测、加强检疫,截断传播链。本地健康码制度可以在香港先搞起来,为日后新措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