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将学生福祉放在首位\李晓迎

2020-11-30 04:23: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千呼万唤中通识科改革终於出炉,26日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正式公布了有关改革方案。这意味着一个从设立之初就掺杂着高度政治“声音”与极具争议的科目终於要有所了结,更意味着未来香港教育界终於有机会恢复上一轮教育改革的初心,也使得教育回归教育。

  回顾通识科的设立过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未来世界在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各国际组织报告都在告诉当时的各国执政者,未来人才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因此通识科设计确实採取了一系列的进取理念,包括了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后现代课程学理论、脑科学的最新发展等,不得不说就通识科的课程设计而言,即便本港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但确实是一个大胆且有远见的尝试。可能有很多读者要问,为何通识科如此之先进,今天却沦落成如此境地?为何如此好的课程不再多试一段时间给多一次机会?

  通识科改革必要必行

  确实,如果单从课程设计角度来说,香港通识科确实仍领先於世界。值得留意的是这次教育局所公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没有更改通识科课程的目标,就传统的课程即目标的课程学观点来看,此次通识科的改革,并不能算是一个彻底的推倒重建的过程。而在通识科课程中另一个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也保留了下来。这些特点,既是今天通识科失败之处,也是通识科的领先之处。拿“概念文本”的课程理念来说,该理论从正式提出到今天,也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这是一个结合脑科学、教育心理学与课程学并带有典型进步主义色彩的课程观点和理论。目前港人挤破脑袋都想往裏钻的各国际学校所使用的国际文凭课程(IB课程),就採用这样的课程观,并全面地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职业高中课程中引入这一理念。而英国的IGCSE与A-level课程中也充分的加入这个元素。也就是说即便政府进行改革,通识科的竞争力与课程大框架仍然保留。

  香港新高中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具有普及教育的特点,而通识科所採用的课程框架,除了前文提到的“概念为本”的课程理念外,还结合情境式课程、逆向课程、校本课程发展等更为功利主义的课程发展观,从而造成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更偏向博取分数,而非培养思维,以拿高分、取巧博眼球的方式进行考试训练,而失去了原有课程加强学生批判性思考的目标。虽然过去通识科老师们的努力不可忽视与抹杀,但是这种意外造成过分功利主义教育的现象,甚至令到家长与学生都错误的认为在考试中只要持有和站在某种立场与观点下写出八股文式的语句、语式便可以拿到高分。当然这些不是酿成今天通识科走形、走样的全部原因,但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原因之一。

  另外,通识科建立之初,其课程设计理念过於先进,甚至进步主义观点超越了当时香港教育界的主要经验,而使得抱怨声、埋怨声不断。在设立通识科初期,便有校本课程发展难、教学方法模糊、教学知识不确定、评估準则不清晰、政治侵入等观点,在学术界与一线教师中猛烈的激荡,以至今天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通识科已经被广为接受后,大多数争议已经逐步的解决,但政治侵入问题仍然争议不断。

  今天因为功利主义教学观和政治观点等问题,而使得通识教育科不得不改,甚至达到不改便会严重影响香港未来发展的地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言论,教育即教化的过程,是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塑造过程。通识科作为培养学生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其过於将时事、分数与政治观点紧密结合,便会使得成长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出现“认知失调”和“确信偏差”。轻则一生带着偏见看世界,重则在进入社会后,思想会变得越来越偏激。

  协助学校发展校本课程

  此次通识科改革,虽然来得有些晚,但却没有迟到太多。教育是关乎一个社会和众多家庭福祉的事业,是关乎社会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与科学。所以此次改革的正当性与必然性都是无可挑剔的。教育局作为香港教育的最重要的问责机构,其应该将香港社会与学生的福祉放在第一位。更应该时常结合国际教育趋势去问:香港学生需要什麼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在未来多变複杂的世界中茁壮成长?香港的教育如何帮助学生有系统和有效的形塑这样的目标?只有这样,香港的教育才能不断的前进。当然对於通识科的改革,除了吸取过程的功利主义的教训,也应该学习像国际文凭组织这样有着丰富“概念为本”课程发展经验的课程,将学生所需学习的“概念”明确的确定下来,以帮助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最后,教育能有效的实施,除了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所以教育局也应留意到这次改革对教师的影响。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马上想到的是会不会因改革而失业?是否会否定通识科教师之前所有的付出?未来又要如何在新课程下继续专业发展?课时减少后是否会变相加重其他科目教师工作与负担?教育局必须解决这些疑问。

  香港未来教育协会总幹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