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助青少年明辨是非\叶建明

2020-12-12 04:23: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警方国安处日前拘捕8人,涉嫌与上月19日的中大煽“独”遊行有关,警方指出,被拘捕人士中多数并非中大学生。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这些人试图把大学校园变成煽“独”纵暴平台,将大学生变成“港独”分子手中的棋子。而高学历的几十名学生,竟也随波逐流,在自己母校留下不光彩的一页。

  网上资讯片面易被误导

  在持续逾年的“修例风波”中警方拘捕逾万人,当中四成是学生,其中近2000人是中小学生,更包括12、13岁的儿童。这些青少年走上暴力违法之路原因各异,但大多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从众”,听从他人蛊惑,缺乏独立判断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被背后“大台”牵着鼻子走。

  在当前这个雾裏看花的年代,独立思考对年轻人太重要了。当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互联网巨头分析用户上网习惯后,再利用大数据将用户感兴趣的资讯不断推送给他,令他产生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错觉。而网络平台将共同爱好者拢在一起的时候,同温层相拥取暖,更加深了一些青少年的片面认知。如果缺乏理性引导,特别是背后黑手推一把,以“违法达义”等貌似“崇高信念”的歪理谬论蛊惑他们时,青少年会很容易落入陷阱,被催眠,成为违法暴力行火的马前卒而不自知。

  这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新情况,形成了当下年轻人成长的环境。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的确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社会的正面引导,以及全社会对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的关心,防止其误入歧途,是避免成为“最坏时代”的良藥。如果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改革后的通识教育能肩负起这个责任,那利莫大焉。

  这些年,香港变得“泛政治化”、变得不理性,揽炒派每隔数年便会挑起“政治运动”,对青少年影响甚大。从“反23条”到“国教风波”,由2014年的非法“佔中”到去年爆发的“修例风波”,不少青少年轻信揽炒派提出的“真普选”才算是选举;“违法达义”才算“正义”;“修例风波”大批青少年对修例内容一无所知,便人云亦云高呼“反送中”口号,在偏见牵引下,糊裏糊涂参与街头暴力行动,最终把自己的大好前途断送。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有自己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在片面信息诱惑下,能避免认知偏差。青少年只有真正学会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明辨是非,开启有质量的人生,不会因为衝动或者偏听偏信而上当甚至堕入法网,遗憾终生。

  学生亲身体验国家发展

  合理而準确的知识框架结构有助於青少年判断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过去的香港通识教育科为什麼会引发社会各界猛烈批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科目的原意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性和多角度思考,但因为缺乏相关正确的知识及逻辑作为樑柱,包括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等等,令理性思维的“房屋”无法搭建,结果在面对政治争拗时,青少年无法以多角度考虑问题,没有思维只有“批判”,独立而理性思考更是付诸阙如。

  拓宽青少年眼界,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独立和理性的思考能力。哲学家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做世界的极限。”拓宽视野,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有真实认知下的分析比较。

  特区政府早前公布通识教育科的改革内容,除删减通识科课程内容和课时、提供经审批的适用书目表等重点外,教育局亦会提供到内地考察机会,让学生亲身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协助学生亲身体验国家发展,可以说是通识科改革的一大特色,有助於解决当前香港青少年认知偏差的问题。青少年认识国家,不能只从传媒上获知,更不能道听途说,需自己亲身感受,切实比较。

  青年人的脑袋,必须要长在自己的肩膀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