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生命书写中的天地与众生\赵 阳

2020-12-13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由《我与地坛》开始,史铁生创作的“地坛”题材系列散文,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成为史铁生文学创作的人文符号,感召并影响著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一九九一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正式发表,轰动中国文坛。三十年来,一代又一代读者在这一长篇散文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滋养、生命的启迪。

  综观史铁生一生的创作,从最初纠结於身体残疾与命运不公的愤懑不平,到深陷死亡威胁的深渊突围自救,再到终於突破写作“个我”的羁绊、创作出以《我与地坛》为代表的一系列从容淡定、开阔大气之名作,“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既成了感动无数人的“史铁生理想主义”,更使得他於轮椅上的生命书写之中,见天地、见众生,终成“大我”,获得时代的认同。

  一九五一年,史铁生出生於北京。中学时代他不仅功课好,而且非常热爱体育。中学毕业后,史铁生怀着对浪漫乡下的诗意幻想,奔赴陕西延川插队务农。不料,接下去的长期劳作让他患上腰伤和腿伤,后来,下肢更是彻底瘫痪。这一年,他年仅二十一岁,正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出院后,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和迷茫,曾经想过向死亡寻求解脱,最终在对亲情和友情的珍惜与体悟之中,他明白自己不应如此懦弱。尝试很多职业均告失败后,他开始小说创作,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刊用,就这样,摇摇晃晃的史铁生开始了“轮椅上的写作人生”,他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病榻上完成的,以至於史铁生一直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除了《我与地坛》,《老屋小记》、《病隙碎笔》等数以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摘取了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诸多中国文坛的荣誉。但普通人很难想像,这些文字,是在史铁生“手上的血管被针扎成粗大而扭曲的蚯蚓状”的状态下完成的。在与疾病鬥争的幽暗光阴裏,史铁生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奉献了关於生命、苦难和信仰的宝贵深思。我认为,这是一名作家的责任与良知,闪耀着亙久的人性的光辉。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了不少笔墨写母亲在他患病期间的种种思绪和际遇。这位母亲的坚韧和大爱,还有史铁生对他母亲的爱与悔,打动了无数读者,有文学评论家更把这些文字视为《我与地坛》中最为感人也最为难忘的部分,视为描述母子之情的经典。

  而在我看来,这篇作品之中最为经典的,却是史铁生从“本我”出发,对众生的观照、对命运的思考:他观察草木一年四季的变化,聆听啄木鸟於古柏苍苍之中发出空旷的回响,母亲无声的脚步像是他心灵的指引,让他从这些发自本性的天籁之音拓展开去,抵达生与死哲学思辨的彼岸,最终得出结论:每一个与命运搏鬥的个体,都将成就其生命的辉煌。

  我之所以深爱史铁生和他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善於对生命进行终极思考,并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死的理解,具有闪光的智慧和深刻的哲思。

  我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其创作不应该只停留在“社会”的层面,更应该通过书写对时代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引人获得更深刻的哲学启迪。这也正是为什麼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个不可替代的深刻存在,因为他赋予了文学樸素、深沉、温暖、高贵的品格,给一代又一代读者以“见时代、见天地、见众生”的精神引导和前行的力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