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补齐人文社科研究的短板\银 鹞

2020-12-29 04:23: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通识科因应社会需求作出了大幅度的改革,消息传出后,社会反应还算理性宁静。但我们必须要清晰理解的,就是为什麼通识科要花大力气进行改革?这就是通识科被“黄师”骑劫了,塞进了大量“反中辱华”的议题。但其深层次问题来了,为何像通识科那麼重要的学科会“易手於人”呢?除因为特区政府把关不严外,更重要的就是爱国爱港阵营根本就没有做好周详的理论工作来为“一国两制”护航,亦没有为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融入国家发展大业中做好相应的理论準备工作。

  老实说,埋怨是容易的,但却於事无补。众所周知,通识科是要求高中生研习现代社会议题为主的,其被“黄师”骑劫,本来就是意料中事,“黄师”是怎样来的,是由本地的大专院校培训出来的,香港的大专院校近十多年来是什麼光景相信不用在这裏多费唇舌了,特别是人文及社会科学类别的学系,你还可以指望些什麼呢?

  另一边厢,自回归以来,爱国爱港阵营都把精神放在保繁荣、稳政局的方面上,这是很对的,但无可否认却忽略了对本港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学术探讨,建制观点的香港文化研究就更稀缺了,没有“上游”的严谨科学研究,“下游”普遍中等教育就“缺水”了,“黄师”在这方面是不缺理论及教学资源的。还有,在大湾区内各知名大学有没有相应主攻“帝国主义”、“殖民史”、“香港史”等课题的呢?若有的话,其学术成果又如何成为香港社会及适用中学教学资源的“公共文化”产品呢?还有,在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信息中,多是理工、高科技、人工智能、创新工业或商业合作方向的项目,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合作是稍嫌卑薄的。

  长远而言,大湾区可否筹建一两间类似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或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以精研地区人文及社会科学为主的高等学府呢?一句话,若要有丰足的中学人文及社科教育资源及理论资源,“上游”科研就不能“缺水”。通识科的困顿与挫折,很好地提醒了我们,在论述及诠释香港事务时,我们要有自己站得住脚的理论与立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识科何尝不是一样?既然通识科可以作为黑暴政治动员的一种手段,同样也可以成为“一国两制”护航的理论工具,亦可以藉通识科来让学生了解国家巨变的意义。通识科之所以需要重大改革,实与“易手於人”有关,特别是“易手”於一班理论水平也不过尔尔的“黄师”手上,则更具讽刺性了。亡羊补牢,急起直追,若果我们对香港文社科的教育还听之任之,则即使通识科动完大手术后,那种所谓“我城”主体的本土意识形态,同样会在中国史、世界史、经济、文化研究、国际关係等各类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继续传染下去的,久久存在,直至把香港蹂躏为一个完全“无用”的地方。 资深教育工作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