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焦点评论/要成功抗疫 不能单靠疫苗\吴志斌

2020-12-29 04:23: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2月23日,特首林郑月娥在记者会上宣布,特区政府在与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和复星医藥及德国製藥厂BioNTech达成採购协议之后,与阿斯利康签署第三份的疫苗购买协议。这意味着在2021年上半年前,香港将会有2250万剂新冠疫苗,以满足全港市民的接种需求。与此同时,林郑月娥还表示,为了谨慎起见,特区政府会遵循原先的计劃,寻找第四款安全可靠的疫苗,以作备用。为了配合大规模疫苗接种的程序,行政会议就此订立了《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使用疫苗)规例》,即在公共衞生迫切状况下,为紧急使用疫苗提供相关的法律框架和参照。

  需科学决策创造性应对

  特区政府对疫苗“寄予众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策略。但政府是否可以对疫苗心揣如“诗与远方”的想像之际,也同时留意民生的“苟且”和“难堪”?早前区政府以制度不同为由,直言“全民检测”政策实施落地之困难,又对“清零通关”诉求以社会运行迥异为由,坦言控制病毒传播、追踪无源头个案之不易。显而易见,政府在抗疫方面是怯阵畏难的:既不能準确识变,精确监控,动态“清零”,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也不敢克服制度迷思,创造条件,审时度势,做到“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最终只能在购买疫苗的方面一展“主动出击”的决心。

  首先,在疫苗尚未接种之前,现行加辣版本的抗疫措施是否可以使民心有归属感,使社会有安全感?12月17日,一名62岁的女患者确诊新冠,在等待送入检疫中心期间,不幸於家中离世。12月18日,一名63岁的确诊男病人擅自逃离医院,香港警方历经50小时才将之寻回。12月23日,衞生防护中心证实两名早前从英返港的确诊留学生,其病毒基因与英国变种基因脗合。据欧美科学家的研究,该变种病毒传播感染率增加70%。12月24日的平安夜,尖沙咀人群汹湧,不少市民摘除口罩拍照打卡,全然将“二人限聚令”、“1.5米社交距离”抛之脑后。此外,千元酒店的情侣“staycation”更是爆满抢手,不少市民逛街消费,户外聚餐,不惧疫情反覆严峻,大胆“顶疫”过节庆祝。正如网络一句戏言:“人潮或会迟到,但绝不缺席”。在监管、追踪及实行抗疫政策方面,政府的“佛系”散漫,市民的疲惫应付,无疑是给予病毒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其次,疫苗是否疫情的“终结者”,这是一个谁都不敢轻易保证的预测。且不论大部分疫苗现仍处於第三期临床试验的阶段,即大规模人体试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没有全面广泛的数据评估。并且,不同种类疫苗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也需要纳入相关的考虑範畴。最为重要的是,疫苗本身亦不是百分百的有效武器,全球科学研究至今都无法对新冠病毒的起源和发展得以一个清晰明确的解释。依靠疫苗,香港或可以在2021年战胜新冠病毒,但在下一次新的疫情到来的时候,政府是否可以从这一次的抗疫经验中取得制度性的成长以及经验性的累积?这是留给特区政府的一道自我评估的考验。

  抗疫之余亦要纾解民怨

  12月23日,特区政府公布了《2019年贫穷情况报告》,2019年的贫穷率比2018年上升1个百分点,贫穷人口为149.1万,为2009年以来最高,如何修复人心的创伤和社会的撕裂,才是在疫情背后的那一抹黑影。诚然,疫苗是科学抗疫的必要手段,但却不是安抚人心的有效方式;疫苗或可以解决未来的病毒传播,但却无法消除当下的民怨。远水能不能救得了近火,接种疫苗是不是一劳永逸的手段,在疫苗尚未成熟来临之际,香港抗疫又要何去何从,对於这些问题,香港管治团队心中应自有答案。

  安徽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