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黄冯律师行事件”反映出的结构性弊病\余 非

2021-01-13 04:23: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不断有人炮轰香港涉及政治层面那类官司的审判情况,我个人认为,那方面的事已十分热闹,而且矛盾已进入要解决的议程之内,反之,却长期忽略了民生方面的各种漏洞和毛病。最近黄冯律师行被香港律师会接管的事件,反映香港非政治化、民生方面也存在结构性弊病。在法律方面,香港的打工仔、小市民,尤其是生活踏实的那群人,究竟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法律保障?黄冯律师行事件,也许是个很好的案例。

  黄冯律师行是全港二手楼买卖市佔率排第一的律师行,有不只一名苦主在上月23日已完成了所有成交文件,翌日付款入账却“弹票”,到这时才知道律师行出事。香港律师会於24日宣布接管该律师行和冻结资金,之后是25日圣诞节公众假期,而26日是星期六、27日是星期日。按苦主的说法,他们於26日星期六当天已经不断打电话查问情况,接听者都说不清楚状况。至28日星期一,正式的工作天,有部分苦主亲身去香港律师会和律师行追问情况,当日律师行门外排起人龙;之后就说每天发20个筹去处理个案。

  至12月31日,律师会有公开回应了,表示去信银行和政府相关部门,呼籲他们尽力协助黄冯律师行的前客户;并且列出100间可以承接个案的律师行。但之后数天不是星期六就是公众假期,要到1月4日才是工作日。律师会在一个如此多公众假期的年底採取行动,相信有他们的考虑。但客观事实是,受无妄之灾的那群人,最初那十一天定必如坐针毡;一层楼、一大笔钱,甚至以百万计的金钱没有了。大概,当中的折磨,不是你我作为旁观者可以感受到的吧。

  找到新律师行的苦主,还要无端额外多付一笔律师费;而有不少人甚至找不到新律师行接手。有苦主估计,不少个案涉及成交期的定义问题,即是会有争议,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而向黄冯律师行取回文件的过程可能很漫长。因此,那100家律师行,不是全都真正愿意接收黄冯律师行的手尾。

  此次受影响的楼宇买卖个案大约有1200宗,站出来讨回公道的苦主有79人,已经有涉及1亿2千多万资金被冻结;而还有上千人未加入群组,总数一定不止是现时这个数目。这79位站出来的苦主,大部分属於买楼自住的小市民,有人为结婚,而不少人都是生了BB,有改善居住环境的必要。他们循规蹈矩做人,但香港的法律却保障不了小市民,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努力储钱,或借够钱买楼、付首期,都要遇上被杀订、输大订和印花税那笔钱这等命运。

  这件事还有两个疑问:

  第一疑问是,据报,律师会在2009至2019年十年内,曾22次介入律师行业务,对上一次是2016年接管何伯华律师行。那次有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取回相关文件,而被冻结的资金,到现在仍未完全成功取回。既然十年内二十二次接管,现在是第廿三次,何以好像仍然没有固定程序?

  需一次大动作的结构调整

  第二点疑问是,黄冯律师行一名前文员涉挪用该行客户款项,香港律师会按《法律执业者条例》第159章接管黄冯律师行的业务。可是,对被无辜牵涉其中的过千名苦主,又有没有责呢?举例,既然是前文员,可不可以不冻结解僱文员后的入账款项呢?受影响者涉及一层楼,少则几十万,一般也300至900万,对平常小市民而言已是不小的一笔钱。

  站出来的约80位苦主都是有工做、有交税的小市民,买楼不是投资,不少个案甚至是生了小朋友,必须改善居住环境所以买楼。黄冯律师行此次被接管,会不会反映,香港涉及民生的法律结构,长期以来也没有好好保障小市民?因为此次律师会接管的是买卖楼宇排名第一的律师行,於是小市民苦主数量多,问题才浮现及引起关注。

  请注意,我强调是民生方面的法律结构!生活在香港,法律层面也好,其他层面也好,它们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都被天天讲政治的“泛政治化”消耗掉关注度。黄冯律师行的接管事件,是否反映,香港的社会民生,其实未如想像中公平合理?其次,是否反映,香港民生事务的利益分配,以及权力结构,需要来一次大动作而漫长的调整?

  这种涉及民生的改革,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香港,会不会是时候不应再天天围着政治议题做焦点了?希望为改善家人生活而置业的苦主,都可以尽快解决问题。

  註:原文刊於《狮子山下》公众号,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