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漫步八十年代的老北京\晨晓

2021-01-24 04:23: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香港青年阿毛一路骑行北上,在首都北京遊故宫、登长城、逛后海,不少如我一样的后生仔好生羨慕:透过阿毛拍摄的相片,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和磅礴大气扑面而来,特别是阿毛走进了北京胡同裏面的寻常百姓家,有了深度的体验,这种经历太宝贵了!就在我苦於疫情无法去北京一探究竟之时,友人向我推荐了《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二○二○年十月)。我一打开,就被老北京的民间文化深深地吸引了:

  奶奶手中的四轮小竹车,是中国人原创的标配育儿车,轻便灵巧,载着无数北京人记忆中的童年;早点舖的油饼豆浆豆腐脑还有炒肝,既考验卖家的手艺,更考验吃主的悟性;四合院裏,爷爷种的花一年四季都不寂寞,石榴、月季、文竹、天竺葵,破搪瓷脸盆成了它们扎根的家;后海的河沿儿边上,提笼架鸟的大爷,鬥嘴、吹牛、打哈哈,俨然就是一幅生动活泼的钢笔素描,质樸有力中散发出一派难得的安逸与舒适……

  全书用漫画的形式,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民间的风土人情。更宝贵的是,作者用简洁又生动的文字,与图画遥相呼应,阐释了“美丽的家乡,就是人生永远的希望”这一宏大主题。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北京作为首都,自是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但对於生活其中的人们来说,倘若已是人到中年,仍然记取的是自己的生命在这个城市之中最纯粹、最美好的片段和瞬间,那麼人生就永远能够从“乡恋”、“乡愁”之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希望。

  《漫步八十年代》的封面定格在北京的银锭桥边,拉煤的、卖糖葫芦的、剃头的、读报的……黑白画面中,只有小推车上的糖葫芦红得闪闪发亮,寓意中作者的童年回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注定跟随并影响其一辈子。生命的烙印和成长的轨迹,时不时就会显现在脑海,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对自我的一种考验,考验先进的自己是否真诚、儿时的理想是否依然烂漫在生命中。正如作者葛阳在书中所言:“行走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理念,也可以是一种力量。”让我们一路漫步,一路拾遗,在书中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一份不一样的力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