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披上“学术研究”外衣的煽暴行动\Laura Ruggeri

2021-06-10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5年,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支持的“民间人权阵线”举办一年一度的“七一”遊行,是近年来参与人数最少的一次,同年6月的维园烛光晚会也人数寥寥,可以想见背后的美国政府的心情。这些现象是否印证了2014年非法“佔中”的彻底失败,以及香港已陷入示威疲劳?

  相信所有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但那些一心想要破坏香港稳定,并对中国发动多方面打击的人却不甘放弃,由於策动和资助非法“佔中”涉及相当多的资源,他们在成功前不会善罢甘休,何况其在港网络基本完好无缺,具影响力的代理人依旧健在,唯一需要补救的,只是在日益分裂的反对派中出现的示威疫劳和内讧。

  “学术线人”荼毒学生

  学术界有不少的“线人”,一直为这场失败的港版“颜色革命”发起人提供情报,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搜集、研究、观察,甚至透过他们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间的个人联繫。其职业生涯亦往往因“鼓吹改革”和这类“线人”纪录而步步高陞。

  城市大学亚洲及国际研究系讲师布坎南(James Buchanan),或许正是其中一人。他声称出於研究目的,经常与社运人士一同参与遊行,或在现场“閒逛”。

  2014年至15年期间,他在城大开设了一门“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社会运动”课程,为了取得学分,他的学生前往参观后来在“修例风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反对派组织,甚至进行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演习,“以了解如何制定社会运动的目的和议题框架”,而这正正是很多反对派领袖在外国接受过的训练。即使布坎南的学生没有收取经济援助,但他们的思考言行仍可能受到其影响,毕竟为他们的功课和论文评分的正是布坎南。

  曾为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的张忆芹,更以350港元为报酬,诱使学生参与反政府示威。张忆芹又与欧美学者合作,在博弈论的基础上研究“什麼促进个人决定参与政治示威”。她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观察示威者如何受到他人影响,而激励方式更能提升参与度。这个可疑的实验在2016年开始,其后每年都会反覆进行,以测试“参与一次政治活动会否增加其后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

  熟悉“观察者期望效应”理论的人都知道,观察者会无意识地把他们的期望传达给参与者,导致参与者为了满足这些期望而扭曲实验结果。在科大的相关实验中,这些“期望”的内容再明显不过──与那些一心想破坏香港稳定的人如出一辙。

  除了鼓励学生参与反政府活动,这个研究还有另一个邪恶目的──搜集数据,以便推销一个“比非法‘佔中’更好和更受欢迎的‘产品’”。美国向来都是最出色的推销员,“革命”就是其推销的产品,为了令“颜色革命”一次比一次成功,美国政府自然需要更多市场资讯来进行微调。

  张忆芹在问卷中準备了一堆心理反应量表,通过心理测试来衡量其学生、学生家庭、社交圈子对示威的意愿、态度和意见。受访学生主要被问及是否支持民主、是否支持“香港独立”、香港人与中国人身份的比较、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反共等观点。

  她还準备了数十个问题调查受访者的风险承受度、耐心、利他主义、责任心、性格、情绪稳定性、认知能力、争取政治权利的激进程度等,例如询问“有些人支持使用暴力来争取香港公民的政治权利,有些人反对使用暴力。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是什麼?”

  要开发一项产品,市场调查是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2016年“光复香港 时代革命”口号初次出现,到2019年的“修例风波”已是为香港度身订做。他们在不同阶段确立诉求、测试“产品”、蒐集回馈,从而改善“产品”使其更畅销。

  以“民主”包装违法行为

  因此当2014年后示威活动失去动能后,立即有多个独立媒体破空而出,《香港自由新闻》、《立场新闻》和一些不太知名的媒体大多都在同一时间出现,以更好地创造一套叙事。

  政治组织中也有类似的波动,一些主张本土主义、支持“港独”“本土”的政党、学生会纷纷成立,激化香港青少年,甚至进军立法会选举。年轻领袖把他们的“街头履历”迅速转化为政治资本,同时用一种新的、更时尚和更显眼的政党政治风格,争取同龄人的选票。

  2014年时,特区政府对“佔领者”包容,而不是一开始就强行驱赶,某程度令那些希望看见特区政府採取硬手段的人失望。按照他们的假设,如果要挑起港版“颜色革命”,“示威者”必须逾越红线,打砸抢烧,不留任何对话空间,这只有训练有素的激进分子才能做到。同时更棘手的部分,是确保一部分公众不会对暴力行为割席,这就需要教育、媒体、法律方面具影响力的代理人出手。

  近年,部分香港市民都受到某种神经语言规劃的影响,将专业执法的香港警队当成“滥暴”,把破坏社会安宁的暴徒“英雄化”,内地遊客更被部分人当成“害虫”,港英时期则被当作黄金时代般怀念,国家却成为了“万恶之源”。

  教育、传媒及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意无意地不断推销“自由、民主、人权”这套畅销套餐,并採取了“革命”这套新包装,先淘汰掉静坐、和平集会、请愿等旧传统,取而代之的是汽油弹、暴力、街头暴乱。

  市场心理学就好像一个法宝袋,透过操纵他人的需求和欲望,那些“革命推销员”的需求和欲望,也能因此得到满足。

  註:原文刊於英文版《点新闻》,中文版由编者所译,原题为《向香港推销革命》,有删节

意大利学者、作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