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香港可否留住更多内地在港青年人才\叶建明

2021-06-11 04:23: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社区组织协会委讬浸大经济系进行的研究显示,根据2001年至2016年期间的数次人口统计,一半拥有高学历的内地人在抵港数年后离开香港。研究指出,若这些“移民”能长期留港,预料对本港社会有相当大的贡献。

  这份研究没有表明是内地人在港的哪个群体,相信与内地人在港读书青年群体有关联。据媒体报道,立法会最新文件数据显示,八至九成“港漂”(内地来港读书后留港工作者为主体)於七年内选择离开香港。而香港政策研究所估计,由内地学生来港就读,到成功在港就业,整个过程中只有三成人最终留在香港。而翻阅中文大学2012年统计,该校当年内地本科毕业生中,有七成七选择留港,只有8%选择回内地。

  在港就读的内地生返回内地工作,是他们根据多方比较进行的选择,并不需要置喙。而且,“全国一盘棋”,作为国家的一部分,香港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是香港教育界的骄傲。不过,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香港的吸引力为什麼减弱了?为什麼留不住这些年轻人?就香港当前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我们能否帮助更多内地毕业生留港?

  香港吸引力为何减弱?

  香港高等教育与内地紧密联繫较早。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包括中文大学等几所政府资助的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京、沪、粤等部分省市自主招收自费本科生,之后逐渐扩大到各地。到2014年,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院校达到17所。据立法会的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在香港各大学读书内地学生超过3.8万人。

  特区政府曾表示,吸引优秀的非本地学生来港就学,进一步令本地高等教育界国际化及扩阔本地学生的全球视野,对香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从2008年起,为鼓励内地毕业生留港服务,政府规定内地本科生毕业后可留港12个月,其间可工作或就学,12个月后如有工作便可以继续在港居留。

  但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特区政府“求贤若渴”,先后推出专才、优才计劃,以及2018年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劃”,全球寻找人才,另一方面香港培养的内地学生求去者却越来越多。这些离港的青年不乏曾经的内地学霸,地区高考状元。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香港需要各种人才支撑发展。特别是随着数码科技与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全球创新科技进入一个新时期。香港要跟上这个发展潮流,人才不可少。无论是实现经济转型,还是解决本港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吸引年轻人才在港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美国强大的根本原因,不就是因为过去大量吸纳世界各地优秀青年前去读书并吸引他们留在美国工作吗?

  社会稳定有助吸纳人才

  特区政府2020年度施政报告提出,“要扩大香港的人才库,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积极吸纳非本地精英”。要“採取策略性方法在全球大力宣传香港为高质素人才提供的便利措施和发展机遇,重点吸纳香港在各个範畴所需的人才。”对於送上门来的、由香港本地培养的内地在港学生,也是香港人才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纳入为他们在港发展提供“便利措施和发展机遇”的範畴。

  前些年,香港“泛政治化”严重,一些本地学生对内地人的敌视及挑衅,伤害了内地学生,令他们对香港社会环境产生厌恶。而本地经济转型始终困难,职业选择少,发展空间小,也令他们中一些人难以施展拳脚。

  随着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和完善选举制度组合拳的出台,香港政治环境趋好。如果政府强政励治,在推动经济走向多元、转型上更有作为,我相信,香港的吸引力会重新回来。但是无论如何,政府当前都需要正视现实,检讨内地在港青年人才政策上的得失,採取措施留住更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