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增强港青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礼平

2021-07-27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学习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系列评论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这句话对于香港来说,更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培养香港年轻人的国家认同感,提升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是包括特区政府、大中小学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以爱国教育正确引导年轻人

  所谓志气,是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所谓骨气,是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所谓底气,是指自信的精神面貌。三者总归为一,就是自信,就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光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和宝贵发展机遇。有志气、骨气、底气,理所当然应是中国人所应有的精神气质。

  香港长期受港英管治,许多港人所受到的教育,所接收到的资讯,都与自己的祖国割裂开来。回归后一段较长时间里,也没有真正重视到加强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之上。以至于一些香港年轻人不仅不以自己中国人身份为荣,反而“以此为耻”,更直接导致2014年来出现的种种乱象。而随着新的时代来临,香港总体形势出现根本性改变,这为推动香港年轻人培养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但人心回归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事情,未来应从两方面推动。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在香港长期被“妖魔化”,爱国成“有罪”,卖国反“有理”,是非颠倒,乱象丛生。中学、小学如此,大学更是重灾区。一些通过选举进入特区政治体制的政客、一些标榜西方民主思想的学者、一些打着新闻自由的传媒,不断散播诋毁自己国家的言论,扭曲青少年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如今揽炒派已分崩离析,乱港媒体亦已自绝于港人,持续存在并发挥负面影响力的,依然在以大学作为掩护。

  在特区政府的努力下,大学乱象正在逐步改善,但要真正扭转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仍然任重道远。不仅仅需要法律,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与管理政策。香港要理直气壮、全面系统、齐心协力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的管理层以及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昨日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宣布,所有入学新生都要修读一门“国家安全教育”的必修课。这是开启了一个好头。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核心就是加强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加强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二是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一种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增强软实力所不可缺少的。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最深层的一环。透过教育传承中国文化,把共同的文化记忆及共同体的意识传承给未来一代,加强学生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有助培养及巩固他们对国民身份的认同。

  增强国家认同感开创新局面

  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香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长期散播一种“文化认同不等同国家认同”的错误观念,意图将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身份相割裂,严重误导香港的年轻人。这种情况必须尽快得到全面纠正。

  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家国情怀。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日前在“香港发展中外交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上指出,如果我们自己却疏离家国情怀、丢弃文化根脉,不懂得从本国历史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甚至陷于“本土”迷思、阻断历史长河,怎么可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又如何谈得上拥有与世界对话的实力和能力?的确,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更强的认同感,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不仅是广大青年的荣幸,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荣光。香港与祖国共呼吸共命运,在上个百年,香港以自身独特经历融入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壮丽史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今日伟大成就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分享者;下一个百年,香港在迎来“爱国者治港”的新时代之下,同样能、而且必将能发挥出更大、更强、更显著的作用。

  香港社会要努力推动香港年轻人建立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在新时代上努力激发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期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