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情观察/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杨坚

2021-08-30 04:23: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上周率领中央宣讲团莅临香港,向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和高级公务员、立法会全体议员等等讲解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尤其是分析香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地位,展示香港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整个活动引起香港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人首次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大楼,与香港立法会全体议员交流国家和香港大政方针。之前,香港中联办负责人曾到访立法会,但遭受“拒中抗共”政治团体立法会议员杯葛。此次全体议员与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人济济一堂,是香港国安法施行后的新政治气象。

  加快与大湾区其他城对接

  中央派宣讲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会宣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反映推动香港融入发展大局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必要,是因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下加速演变,香港唯有依靠国家才能对应全球经济政治风云变幻。

  一方面,香港社会各界不应对美国全面遏制中国、在科技和金融领域必将与中国脱鈎持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区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例如一旦美方逼迫港币与美元脱鈎,就要制订并适时实施港币与人民币挂鈎的方案。

  特区必须将发展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主要依托,从美英等西方主要国家,转向加快加强与内地合作,仿效内地,提倡自力更生。必须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经济各领域全面拓展和发展,与华资一起适时填补美资及其他西方国家资本撤走留下的空缺。必须把参与“一带一路”同拓展香港与非西方国家经济联系相结合,为香港国际化增添新元素。而这一切,必须置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长远目标的宏大背景中去实践。

  按照中央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由于疫情阻碍,也由于香港方面缺乏紧迫感,规则基本对接的进展明显迟滞。从这一角度看,中央宣讲团是给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敲警钟。

  中央宣讲团分析香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发展机遇,各界应当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作。

  特区发展欠缺中长期规划

  从国家“十一五”规划起,香港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但是,至今一直是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践意义。表现在香港没有把列入国家规划的原则性意见转化为本地具体规划,也就谈不上付诸实践。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但是,“十四五”开局已过半年,香港似乎未见相应的行动部署,也没有看到相关部门开始着手有关规划。

  特区政府架构基本沿袭九七前港英政府,不设负责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政策局。香港有土地规划,有城市发展尤其新市镇规划,也有其他一些领域的发展规划,但是,对经济发展迄未完全摆脱积极不干预主义。特区第四届政府开始制定香港贫穷线,却一直没有以其为政府扶贫政策的目标。对于解决住房、医疗和养老等等香港全体居民高度关切的问题,至今也缺乏一个全面性规划。但不论什么情况,都应尽快制定香港与国家“十四五”规划配套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有一种误解,称香港保留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宜制定中长期规划。其实,当今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不乏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成例。香港既有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否则香港将在国家发展中掉队。

  资深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