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论风生/尽快确立普通话法定语言地位\温滔淼

2021-09-25 04:27: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早前表示,香港经济必须与内地进一步融合,香港的未来必然在于大湾区,要抓紧机遇,但要克服一些挑战,包括共同语言及国民身份认同。他认为,粤语只应主要在家及街上的日常交谈使用,包括商务在内的所有官方或半官方讨论,都应改以普通话进行。

  平情而论,陈启宗的建议是十分可取。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回归亦已经接近25年。在此情况之下,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订明的全国法定共同语,特区政府实在应积极推广普通话,包括规定普通话为公务语言,行政、立法及立法机关的公职人员,均应在官方场合以普通话发言。此外,政府亦应以立法方式,赋予普通话的中文教学及广播语言地位。

  绝不能放任“文化港独”

  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几年,只要特区政府有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例如是鼓励学校以普通话教中文(普教中),甚至只是教育局官方网站提及粤语是中国方言,都会惹来揽炒派及黄媒的非议和抨击,甚至挑起所谓的“粤普之争”。

  究其因由,其实是港英政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便一直透过各项政策改变香港的语言生态,借此把香港改造为英文与粤语为主的二文二语社会,从而制造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语言隔阂。众所周知,香港的原居民本来是说围头话和客家话,水上人则说蜑家话,粤语是英国管治香港后,为了跟广州通商才传入,并逐步成了市区流通的主要语言。

  然而,粤语在当时的新界地区并不普及,其他居住于市区,但母语并非粤语的外来人口,平日交谈仍是以家乡话为主。为了照顾当时香港的非粤语人口,香港电台在1967年之前,除了粤语之外,仍有客家话、国语、潮州话、四邑话、闽南话和上海话的新闻广播节目。

  与此同时,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已在香港的中文学校传习国语(即普通话),学校设有国语科,学生可在中学会考报考国语,以便香港人到内地升学,有些非粤语人士开办的学校甚至只用国语授课,这种教学语言方式一直维持到1960年代初。

  可是,港英政府在60年代开始,便开始着手改变中文的语言生态,全面向粤语倾斜。先是在1965年,港英政府取消中学会考国语科,到了1967年后更开始加快改造中文语言生态的政策,除了粤语广播之外,国语和其他方言的新闻广播一律取消。

  到了70年代开始,港英政府开始推行九年免费教育,中文科均以粤语教授,最终令香港变成只剩粤英双语的二文二语社会。另一方面,港英政府努力构建市民的香港人身份认同,在教育和大众媒介的影响下,香港的战后婴儿潮世代受其潜移默化,开始认同其香港人的身份,并将粤语视之为香港人的身份象征。

  换言之,粤语在香港社会接近单一的中文强势语言地位,其实是港英政府有意为之,其目的是要故意制造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隔阂,减低香港居民的家国观念,以此巩固其管治。

  由是观之,所谓的“粤普之争”,只是反中乱港势力利用港英政府埋下的“地雷”,以此挑动其支持者排拒内地的意识,甚至是借着伪造粤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假对立,从而宣扬“文化港独”。在这情况之下,若是继续放任不管,这种港英制造的语言隔阂,只会越发根深蒂固,到了未来要想消除,反弹亦只会更大。是故,香港跟随国家的通用语文政策,确立普通话的法定语言地位,实在是宜早不宜迟。

  时事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