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年有话说/北部都会区——青年未来机遇所在\香港华菁会理事 赵阳

2021-10-10 04:27: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对于港青来说,北部都会区这无疑是近在眼前的发展机遇。

  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将总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的新界北打造成北部都会区,都会区不单可以解决土地房屋供应问题,更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在创科上对接,形成构建一加一大于二、强强联手的双城故事。对于港青来说,这无疑是近在眼前的发展机遇。

  特首林郑月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只是报告重要看点之一。笔者注意到,根据《发展策略》,未来二十年将新开拓约六百公顷用地,新增超过十六万个住宅单位,不仅可以解决房屋土地供应难题,更可以在该区提供六十五万个就业职位,其中创科产业职位占十五万。

  政府施政报告,既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也是社会治理的战略图。此次施政报告在对接国家战略、加强港深“强强联手”等方面,实招连连,难能可贵的是,打造北部都会区等思路,更将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如土地供应、房屋问题等,同“十四五”规划中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有机结合,体现了政府施政的谋划能力和事不避难的魄力。

  打造北部都会区,对于港青来说,意味着近在眼前的发展机遇。具体来说,有三点:

  一是引领学生群体更有针对性地挖潜基础科学科目。打造新区,需要人才,特别是未来几年,尤其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科技人才。以施政报告中的新田科技城为例,当中与创科相关的土地估计约有二百四十公顷,联同深圳科创园区更可组成占地约五百四十公顷的深港科创合作区,集港深两地优势汇聚海内外人才,势必成为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香港中学生群体可更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优势科目,可一体考虑升学和可能的就业机会,优先选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科目。学校也应该加强北部都会区有关信息的宣贯,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来的机遇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动力。

  培养“人文+科技”复合型人才

  二是引领香港大专院校加强“人文+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北部都会区涉及到“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除了以创科为核心的科技类产业,生态保育、旅游空间项目等亦是重头戏。如现时穿越郊野走进市区的新界北城乡绿道,尖鼻咀至白泥的海岸保护公园及海滨长廊,再加上南生围、三宝树、蠔壳围三个湿地保育公园,便有约一千二百多公顷的项目范围。按照目前施政报告的理念,相信这些项目都必将紧紧围绕保育这个核心,融入高科技元素,打造“高起点起步”的产业基础,从而形成具有双城特色的新型产业群。从人才需求上,既懂高科技新元素,又有深刻的人文理念,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势必在未来几年大受欢迎。香港大专院校不妨针对这些需求,大力培养“人文+科技”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能够有效针对香港地理特质、环境与人文的人才,以期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政府应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新区建设,基建先行。施政报告的思路十分清晰:不论是大规模房屋拓地项目,还是新一批新铁路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基建专业人才。政府应该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同适龄人口就业紧密结合,新区建设,除了吸引创客就业,更应该解决或许占更大比例的“职业蓝领”就业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鼓励学校为大批量基建项目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既可以有效解决适龄青年就业问题,又能够引领香港教育事业多元化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