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香港正处于由乱转治的阶段,过去几年争拗不休、僵持不下的局面,对经济和民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少阻碍。随着选举制度的完善以及“爱国者治港”原则的顺利落实,相信今后香港的社会治理和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只有社会回复稳定和有序运作,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才能有效地推进。
香港社会曾一度走向两极对抗的氛围,要重聚民心,则须先聚焦为广大市民谋取福祉。在新选举制度下,我们可以见到参选人的背景比起过往多了几分色彩,既有业界精英,也有基层代表;有资深的参政者,又有充满干劲的年轻一代,更有不少是政治素人。
参选者多元化的背景和政纲倡议相信可以为施政带来不同持份者的声音,对于深层次的矛盾也能作出更全面的考量。对于选举制度的改变,有市民抱持观望也在情理之中,皆因社会需要时间来适应重大的转变。市民对新制度的认同与他们可从中获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息息相关。我相信新选举制度能产生一批爱国爱港并有能力带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把握新机遇的议员;同时亦为成功当选的议员提供稳定的环境,令他们可以集中精力为香港亟待解决的社会议题,例如房屋问题和贫富悬殊等,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香港未来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作出贡献。
我在过去几个星期主持了两场立法会教育界选举论坛。
第一场邀请了教育界功能界别的五位候选人,他们分别来自幼儿教育、小学、中学以及特殊教育界,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阐述了对教育的见解。其中对社会最关心的教育议题,例如学生人口下降引致“缩班杀校”,德育和国民教育和教师的社会地位等,展开了“接地气”和有针对性的讨论。各候选人的专业质素以及用心准备,令整个论坛进行得十分顺畅,是一次“君子之争”。
第二场则是邀请了所有教育界选举委员会的候选人,探讨教育议题。他们来自不同的界别,但都是教育系统的持份者,当中有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各人对香港教育制度的看法虽百花齐放、不尽相同,但大体方向总算一致,从中我发觉有不少可取的新颖观点与意见,也乐见各候选人对教育的热诚。总而言之,我期望新一届立法会在有关教育的议题上可以带来更多具建设和前瞻性的倡议和主张,令香港教育朝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成为区域教育枢纽
香港步入新的阶段,教育尤其是教师肩负愈发重要的使命角色,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树立道德标准和传播正能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更是重要一环,要使青年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清楚了解国家、香港和个人的关系。这个过程之中,教师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我冀望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培养出符合本地以及国家所需的才德兼备的青年人,同时也能向外输送人才,为大湾区人才库的建立出一分力,并推动香港发展成区域内的教育枢纽。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强力引擎,作为教育大学校长,我十分乐意连同全港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界新当选的议员一同努力。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