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智库专栏/新冠“流感化”言之过早!\王书铭

2021-12-29 04:27: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冠病毒会否“流感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在今年初就不断出现,但一次又一次被否定。其实,新冠是否会“流感化”,关键取决于死亡率,前者目前约为1.63%,后者仅为0.1%,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大幅降低新冠死亡率,没有人能预测得了。在病毒致死率降低之前,没有任何理由“躺平”,所有抗疫措施只有加强而不能有丝毫放松。

  根据传染病学者的观点,如果新冠肺炎要“流感化”,客观条件要满足以下四点:1、传染力必须足够强;2、疫苗效力不够强;3、由病毒抗原漂变所造成的免疫逃逸水准相对较低:只有这样,身体每次免疫记忆被唤醒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效力才不会因新冠病毒发生变异而损失过多;4、多次感染加强免疫记忆后,重复感染的症状足够轻微:因抗体水准的降低而造成的重新感染者,所出现的症状,能够始终保持在相对轻微的状态。

  简而言之,最关键一点就是病毒的杀伤力要大幅降低。锺南山院士12月4日在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上指出,新冠疫情要恢复常态化,参照流感的情况,未来当新冠病死率下降到0.1%,覆製指数即R0可以达到1.0-1.5时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计算,全球新冠病死率11月份的移动平均值约为1.63%,比年初的最高值下降了1.08%。然而,即使病毒毒性有所降低,仍远远高于常规性流感的死亡率。如果再考虑到病毒的传播率极强,那么,在当前把新冠病毒当“流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港大学者袁国勇昨日表示,要应对未来的疫情,实施“疫苗通行证”的同时,亦要放宽或取消大多数社交距离措施,包括不再限制食肆每枱人数及营业时间等,又提出“后疫苗浪”,期望本港接种率明年七月前可达99%,届时将停止隔离、检疫、追踪等措施,只是视为一次更严重的冬季流感应对。

  提高接种率显然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否能在现阶段就认为“流感化”会在年中到来,仍是言之尚早。香港仍需要坚定落实“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参照内地的疫情防控,分情况应对四种不同的状况:无境外输入病例关联的本土病例、出现零星散发本土病例、单地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多地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疫情。具体而言,在还没有出现本土病例时,保持高度警惕的指挥系统;在出现本土病例时,通过“动态清零”策略,“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这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坚决对接内地抗疫机制,绝不能将主动权交由病毒的变化来决定,香港的抗疫防疫举措只有不断加强,而不能有丝毫放松。

  智库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