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法政新思/香港减少碳排放的新路径\崔 岩 翟小波

2021-12-31 04:27: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早前公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以“零碳排放、绿色宜居、持续发展”为愿景,计划在未来15年至20年内投入2400亿港元,应对香港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气候变化是地球正遭遇、而且在迅速扩大的根本伤害,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破坏力最大的负外部性:在它面前,人类——不只是人类,还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去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警告说:“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1.5至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将无法实现。”香港本身也深受气候变化之害。有关研究表明,在过去100年里,香港的炎热夜晚增加了35倍;在1954至2017年间,维多利亚港的海平面平均每十年上升约3厘米。极端天气不停地困扰香港:强台风和暴雨越来越多。

  人们原先认为这些是天灾;其实它们不只是天灾还是人祸,甚至主要是人祸。

  气候变化已把我们抛入了“破碎的世界”。导致气候变化的行为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和伤害,而且还是不公平、不道德的,它们本身是伤害行为。穷人和穷国的碳足迹最小,他们受气候变化的伤害却最大。农民高度依赖天气,生物(尤其是濒危物种)高度依赖栖息环境,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对他们的伤害甚至是毁灭性的。不仅如此,气候变化还将摧毁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栖身之所,从而是他们的生命本身。可以不夸张地说,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的背后,是碳足迹大的富人和富国对穷人和穷国的剥削;是栖居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对低海拔人群和物种的犯罪;是当前的人类对其他物种、对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犯罪。应对气候变化是消除不公不义、建构公义的、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近些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难题,已获得显著成效。2011年,粤港两地成立了“粤港应对气候变化联络协调小组”,以加强粤港两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和行动方面的合作。2014年人均碳排放是每年6.2公吨,到2020年已减至约4.5公吨。特区政府已确定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表示,接下来要聚焦于发电、运输及弃置物这三个香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实施四项深度减碳策略,包括淨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及全面减废。政府还强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要引领国际资金支持绿色基建和低排放活动。有理由期待,有关的国际资金将来会逐步退出矿物燃料等高排放领域。

  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研究,除了矿物燃料外,畜牧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来源,之后才是交通行业。为了实现减碳目标,政府还应——比如,通过提高对肉食的税率——鼓励人们养成健康而环保的饮食习惯,少吃肉、多吃素。比起停用矿物燃料,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小。考虑到前述碳排放的道德困境,吃肉和吃素的问题不只是生活方式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不仅如此,吃素还有另外两个美德。第一,减少了人类给动物造成的痛苦。第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少吃红肉和加工过的肉还可以减少患癌症的机率。为了在鼓励吃素的同时又不给或少给爱吃肉者造成痛苦,特区政府和企业还可以努力研发和推广“人造肉”。“人造肉”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干细胞,再将干细胞放入培养皿中增殖培养而成的肌肉组织。它的营养价值接近甚至优于自然肉。因为无菌生产,它可以减少人畜共患的疾病。

  人工智能在减少碳排放上也大有用武之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实现93%的环境目标。具体说来,它有助于我们高效处理和运用与气候有关的大数据,精准测量不同主体的碳足迹,评估不同因素的环境风险和影响,深化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调节电力消耗的物联网设备,提升低碳能源系统和高度集成性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效率,运用卫星图像确定荒漠化趋势和防治海洋污染等等。比如,由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开发的CO2 AI可以帮助大公司实现30-40%的减碳目标。除了CO2 AI外,世界各地都有公司开发类似的软件。这些软件已在全球很多——尤其是能源——行业投入使用。

  人工智能助达成“双碳”目标

  去年10月26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中心发布《人工智能助力城市双碳目标达成白皮书》(《白皮书》),围绕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做了重点阐述。它指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三大路径帮助城市达成“双碳”目标:一是通过应用深度学习等算法技术,推动开源平台发展,减少城市数据中心运行和AI模式模型开发自身所导致的碳排放。二是通过智能传感器近距离感知、卫星遥感远距离观测,人工智能可以对碳足迹进行跟踪、学习、模拟,有效帮助城市预测和优化碳排放活动。三是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在与碳排放有关的重点领域,比如电力、热力、建筑和制造等高排放行业,交通、园林、环保、水务和应急等城市治理领域及生活和交通等惠民领域,帮助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低碳循环发展。人工智能还可以显著改善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和防御能力。

  我们认为,《白皮书》指出的这些方向和举措,也是值得香港去努力和借鉴的。香港拥有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从业者和科研精英,应该把人工智能运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的一切领域。

  气候变化也许是人类面临的最恐怖、最急迫的大难题:它不仅是科技难题,而且更是道德难题和国际政治难题。它对人类文明提出了最严峻的考验:如果该难题被成功——即公平而有效地——解决,人类将会步入新的、更高的文明境界;否则,人类和所谓的文明将迅速化为灰烬。香港是高度文明的国际都会,理应把自己打造成国际减碳模范。

  (李青和李玉娟为本文作出贡献)

  作者分别为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