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楼”确诊群组扩大,昨日新增1宗确诊、1宗初步确诊,至今已有6人染疫。然而,令人忧虑的不是更多人确诊,而是在同时就餐的207名食客之中,仍有6人无法联络。万一当中有人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政府早已强制进入食肆须扫“安心出行”码,但实际上大有漏洞。试想想,一间餐厅在一个时段内,就有多达6人未扫码,全港食肆一日之内又有多少人未扫码?这样的“安心出行”,真的能令人安心吗?
有人不扫码,有人扫假码,禁之不绝,这如同一面镜子,映射香港社会在抗疫方面的巨大复杂性。
食肆为了做生意,未有尽责查验,对顾客是否扫码进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在执行政策方面失之偏软,导致一些人抱有侥幸之心;另一方面,香港国安法落实一年多后,反中乱港势力呈土崩瓦解之势,“硬对抗”已经销声匿迹,但一些人至今未死心,搞各种“软对抗”,包括不配合政府抗疫政策,如不接种疫苗、不安装安心出行、不扫码进入食肆消费等。人们还注意到,每逢香港持续本地“清零”一段时间、有望与内地恢复通关时,新疫情又爆发,这难道是巧合那么简单吗?
威胁香港安全的既有新冠病毒,更有来自受反中乱港势力影响的“政治病毒”,这是香港抗疫工作的困难所在。为今之计,特区政府需全面提升“安心出行”的追踪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增加抽查行动的频率,同时考虑加大罚则,让不配合抗疫的食肆和个人感到“痛”,才能以儆效尤。
有理由相信,那些非因身体健康因素而抗拒接种疫苗的人,和那些不扫码或扫假码的人高度重叠;那些对食客是否扫码三心两意的食肆,也不乏“黄店”。政府推动疫苗接种应该赏罚分明,抽查食肆也要有针对性,这样可收“一石二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