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第一炉香》原著的华丽淒美\培侨中学教师 李小姗

2022-01-09 04:24: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请您寻出家传的黴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张爱玲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以此为开端,展开了少女葛薇龙沉沦生活的序幕。电影《第一炉香》把握了小说的起兴手法与色彩基调,最初的镜头便是一个绿色的铜香炉,升着悠悠轻烟。整部电影色彩表现较为出色,景致和人物的淡妆浓抹恰是光影相宜,较小说更能呈现出直观的视觉美感。

  作为张爱玲的忠实读者,我认为,电影《第一炉香》对于原著的改编,尚有可供商榷之处:

  一是电影在展现张爱玲作品“华丽淒美”特点上存在不足。张爱玲的精致文字,常常带有斑斓的色彩、迷幻的意态。在电影中,这样的文字之美,被浅白的镜头、壮实的中年女主角粗暴抢夺了。此处如果用长镜拉远年宵场景,观众自然感受到薇龙爱琪乔的低至尘埃处,或许更可以活现张爱玲典型的华丽与淒美。而电影安排女主角在车上大呼“我爱你”则显得过于直白,破坏了原著的美感。

  二是电影在展现张爱玲作品中的“社会意识”上力度不够。最先让薇龙沦陷的是姑妈为她准备的一橱华衣,这五光十色的各式衣服,为这个贫困的女中学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为追求荣华富贵而甘心成为姑妈的一只棋子。不了解少女的虚荣,不触及战前摆脱穷困的渴望,如何彰显张爱玲刻画现实的犀利笔触?

  电影忽略了小说中薇龙在衣橱里混了两三个月的细节,只呈现了女主角在衣橱前的瞠目结舌,放弃了解释为何堕落的原因,使故事流于平淡的男欢女爱,没有用电影语言深入地表达原著中的社会意识。

  此外,小说中的空灵美感,更加考验镜头语言的表达功力。原著中,薇龙的每一次挣扎都以景物来衬托:“虽然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透,淹得遍体通明。”那是薇龙第一次彻底感受到琪乔对她的爱;“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有那淒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那是薇龙沉沦在香港纸醉金迷的生活后的感慨……而电影未能用镜头捕捉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错过了很多重要的场景,使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心理活动变成了宣之于口的抢白,令人不免遗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