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无惧外媒无理攻击 坚持“清零”不动摇\陈履言

2022-01-24 04:24: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香港抗疫最紧要关头,外国媒体突然来了一波针对香港抗疫政策的“抹黑潮”。美英等国家媒体,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异口同声地攻击香港“清零”政策,指会“动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云云。这种论调表面上看是“就疫论疫”,但实际上是西方对中国“清零”政策集体打压的一部分,意图以“国际地位”作为要挟,离间香港与内地关系,阻碍两地经济正常往来。香港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定“清零”政策不动摇,一旦左右摇摆或推动“与疫共存”,最终香港两头不到岸,恐成抗疫最大失败者。

  香港抗疫形势突变,第五波疫情大规模爆发,但一些外国媒体却趁机攻击香港的抗疫政策。过去一周以来,美英等国媒体,突然出现大量的针对香港抗疫政策的所谓报道和评论。例如《金融时报》:香港“清零”政策威胁其世界地位;《纽约时报》:“清零”政策冲击香港经济及其“灵魂”;《日经亚洲周刊》:香港“清零”政策威胁其金融中心地位;《彭博社》:香港抗疫政策获得了可悲的失败;CNBC:Omicron将改变香港的“清零”政策;BBC: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外企因为香港抗疫政策而打算离开,等等。

  外媒发动一波“抹黑潮”

  如此同一时间出现攻击“清零”政策,难道真的是偶然吗?而不仅仅是西方,香港内部也出现一些“专家”质疑“清零”政策,认为“清零”属于不可能任务,所以世界很多地方正开始在广泛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与病毒“共存”云云。

  这种“‘清零’将毁掉香港”的观点,尽管有着各种专家的背书,听上去也似乎“不乏道理”,但本质上存在严重的常识错误,兼且有着高度的政治意图。一些反华媒体意图通过抗疫政策来达到否定中国成功的目的,表面上讲的是抗疫,实际上是在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的抹黑与攻击。一些外媒的所谓“评论”,本质上是在离间香港与内地,并达到分化香港社会的目的。

  然而,香港对接内地的“清零”政策,并不是西方所理解的“零感染”,而是在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最大限度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在没有出现本土病例时,保持高度警惕;在出现本土病例时,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过去两年的抗疫经验说明,坚持“动态清零”,既能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与扩散,最大限度减少感染、发病和死亡,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又能最大限度缩小疫情影响范围,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前公布的中国经济数字显示,2021年中国GDP增长8.1%,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足以说明“动态清零”的优胜之处。

  事实证明,“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有力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反的是,过去多个月来,多个施行“与病毒共存”策略的国家其疫情先后恶化,甚至需要重新启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以防止其医疗系统崩溃。就连美国自身,由于确诊数字持续飙升,各地方政府纷纷收紧防疫限制,遏止当地疫情传播。“五眼联盟”之一的新西兰,也于23日起启动了最高的“红灯”警示级别。一方面攻击中国“清零”,另一方面又加强“收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疫情失控谈何“国际地位”?

  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意志坚定地采取科学化和严谨的防疫措施,有效维持“动态清零”,确保了人民的生命和生活得到很好保障。香港成为世界上抗疫成效最佳的地区之一。尽管近期再爆发疫情,但只要坚守“清零”不动摇,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这一波疫情一定能尽早度过。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有一篇文章,题为“反疫苗运动的真正代价──通过拒绝现代医学,反免疫者重现了过去人们像苍蝇一样死去的时代”。文章主要讲述美国反疫苗运动者自己不接种疫苗,最后染上新冠死去,家人对其死因羞于启齿。《金融时报》指对于富裕国家的大多数居民来说,新冠不再是致命的,但对于自愿不接种疫苗的人来说,这是一场他们不理解的屠杀。

  香港如今接种两针的刚过七成,第三针则刚过一成,且大多数没有接种的都是长者,“与疫共存”之下,一旦爆疫必将造成大量长者死亡,这难道是香港所愿见到的结果?更别说香港将长期无法与内地恢复通关,一旦失去与内地经济的正常往来,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还能维持得久吗?

  坚持“清零”不动摇,尽快提升接种率,香港社会切不能中了外国势力的“离间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