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焦点评论/吸取教训加强“内防”与“外防”\吴志斌

2022-01-25 04:24: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年伊始,虎年将至,本期望着香港的经济将有“虎虎生威”之势,无奈第五波疫情“凶猛如虎”,令人不战而慄。社区隐形传播链难以追寻,而不断爆发的确诊个案也让港媒不得不以“疫情失控”等字眼来形容这波疫情的现状。戴口罩容易,截断病毒传播难,追踪感染路径更是难上加难。不可否认的是次特区政府也是及时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强制封锁检疫,严格控制社交距离和聚集,取消晚上堂食以及迅速设立临时采样点……可惜与病毒比速度,香港的防疫措施总是让人感觉被动,甚至有些“后知后觉”。

  是次疫情爆发,一方面体现出,两年多的抗疫经验让政府和民众有了基本判断和应对策略。但在另一方面,社区感染“遍地开花”、源头难溯病毒难截,谁之过?此文想通过客观事实作出冷静分析,对防疫政策提一些想法。

  首先,如何解决“外防输入”的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之间的矛盾。从时间线上看,第五波疫情起源自从海外回来、没有遵守检疫规则的多名携带病毒的机组人员。虽然政府以涉嫌违反《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检控。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结果本是可以避免的。

  平心而论,香港免检政策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极其宽容和善良的信任。那我们必须要问的是,在“外防输入”的政策方面,相关的制度是否有被机构或个人钻了空子?防疫政策的落地实施,应该由哪个部门来进行监督?豁免政策的制定又将由哪个部门来统筹,并进行阶段性的检讨?

  笔者去年在《通关难 走出惯性治港的思维更难》一文中已经指出,“香港的免检政策和审批程序来看,是‘政出多头’且复杂的。”然而,香港在抗疫进入了三年头后,不要说免检政策和审批有无统筹的部门,就连专门抗疫的指挥工作都没有组建起来。这就造成了,从表面上看,多个部门都在抗疫,“多头多首同时运作”,但一旦出了事情,要追责要质询,便无从入手。

  “安心出行”须有追踪功能

  其次,“安心出行”的功效及其局限性必须得到重视。早期就通关议题进行协商时,内地防控部门就对香港“安心出行”没有任何追踪功能提出忧虑。早在2021年2月,为了进一步实现全面强制推广“安心出行”的运用,当局不断强调“出行纪录的比对和提示功能亦只会在手机程式内进行,个人行踪不会外洩。”然而,“望月楼群组”说明,正是因为无法精准定位人群,政府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来被迫应对社群的病毒传播。

  需要看到的是,“安心出行”的细节还是有许多值得优化的地方。例如,按照现行的规定,用户在进入商场或餐厅必须扫码,但是在购物或用膳结束,却不需要强制扫码。而且由于“安心出行”有自行设定时间“离开场所”,这就造成了许多人实际在该场所的时间和“安心出行”的记录时间无法脗合的情况。

  我们不能说“安心出行”形同虚设,但一个可能只发挥了百分之五十成效的措施,会不会因为剩下的百分之五十的无能为力,而造成整个措施的“内爆”,这是值得政府深思的一个问题。

  此外,检疫机制的运作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1月19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梁熙议员针对竹篙湾检疫中心管理混乱及卫生状况不理想等问题,质询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大屿山的竹篙湾检疫中心使用率并不高,而相应配置的600个员工,也是显得“绰绰有余”。但是在出现社区爆发之后,检疫中心人满为患,面对短时间的庞大检疫人群,检疫中心顿时显得“兵荒马乱”,甚至出了不少大乌龙。这一现象恰好说明,检疫中心的混乱不在设备或者是人员不足,而是缺乏前瞻性的演练和制度化的管理培训。

  我们还要从“仓鼠群组”以及“人道毁灭”事件来重新理解何为“外防输入”,即病毒检疫不仅在于“人的进出口”,还要关注“动物及包裹的流动”。至今,相关部门都没有详细介绍动物进口检疫的要求。在疫情肆虐情况下,从外国进口哺乳类动物,有无特别的检疫步骤和规章制度?

  病毒没有国界,但是一个社会要稳定健康,不仅需要的是政府与时俱进的决策判断,更需要市民万众一心,自觉配合。因为一个人戴口罩而其他人“坐等群体免疫”,也等于这个人没有戴口罩。而整个社会都戴了口罩,但有人为了“自私”的“自由”而选择打破免检规章,也会让整个社会陷入危机。在五波疫情中,内防外防,千防万防,防的不仅是病毒,还要防的是没有把香港当做自己家,不懂得以大局为重的各种私心。

  中国侨联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