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雷霆救兵”救港于水火\卓铭

2022-03-17 04:24: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们常形容“战疫”如战役,抗疫就是打仗,所谓兵贵神速,救人如救火,非常时刻要有非常之举。不能因为一些技术上的限制而错过了打赢战役的黄金时机。

  第五波疫情爆发接近三个月,对香港已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我们先看几组数字。作为疫情期间处于最前线的战斗人员,即医护人员方面,医管局目前有约接近9万名员工,但根据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刘家献在本周一时所说,目前已有至少15227名医管局员工确诊,占整体近两成,而且较三周前只有约1200人急增逾十倍。可以预期,这个数字未来还会持续上升,即使医护人员康复后立即重返岗位,也未必能追得上染疫的速度。

  有力提升香港救治能力

  与此同时,港大医学院最新推算第五波疫情最终会有约448万人染疫,逾5千人死亡;中大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早前也作出类似估算,料将有450至500万人确诊,7千至9千人死亡。不论是哪个估算模型,都显示疫情尚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医护人员越来越少,却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患者,更何况本港公共医疗系统本来就供不应求,就算是在疫情爆发前,医护对病人的比例也大概是1对20。

  上述还只是前线医护的困境,然而第五波疫情还有第二三线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安老和残疾人士院舍。据昨日公布的数据,全港再多8宗安老院舍及3宗残疾院舍个案,涉及104名院友、47名员工,过去两周共有279间老人院院舍及122间残疾院舍出现个案,受影响的包括12002名院友,占整体约13%,并影响2939名员工,占整体约7%。

  院舍已经与抗疫前线无异,毕竟长者本身就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危群体,加上本港长者群体的接种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安老院舍便极有可能变成战线崩溃的最大软肋。一旦院舍发生海啸式爆发,势必直接冲击公营医疗系统。而院舍员工的确诊,亦可能造成其他有需要的院友无法得到照顾,间接令染病率甚至死亡率上升。

  换转其他地方,可能败象已定。但香港拥有“一国两制”这一最大优势,“只要香港有求,祖国必定有应”,值此危急存亡之时,一批接一批的内地医护、专家接连来港支援抗疫。继本周一由广东省组派的75人内地援港医疗队作为“先头部队”抵港后,昨日下午,再有第二批、近3百名内地医护到达香港。这批医护来自广州、佛山等22间医院,包括46名医生、246名护士等等,他们不单熟悉新冠疫情的应对方法,而且不少人曾经历2003年的“沙士”疫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大部分人会说粤语和英文,亦足以解决很多人担忧的沟通问题。除此之外,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早还表示,已有180名内地照顾员抵港,经训练后将往暂讬中心服务,照顾有需要的长者。

  可以说,内地援港医护极大地支援了香港当前抗疫的最迫切需要。据特首所言,特区政府已向中央请求多数千名内地医护人员援港,料会由广东以外的地区来港。这些内地医护不只是一般的“士兵”,而是具有丰富经验和实力的“精兵”,还有数千人之多,不仅单纯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分享、指导本港抗疫工作。这也意味特区政府可以更有效发挥现有“硬件”的作用,更有效率地利用隔离设施、推动长者和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分流确诊病患等等,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疫情未来的发展。

  阻支援等同罔顾人命

  内地医护驰援香港是及时雨,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但总有一些人基于各种理由在鸡蛋里挑骨头,一时说有语言上的沟通问题;一时又抹黑内地医护的质素,称发生医疗事故时难以负责云云。当上述问题都获得解答时,他们又抬出“制度”二字,死抱着“两地区隔”的态度。令人惊讶的是,提出这类“意见”的竟然不乏一些所谓“医护组织”的成员。

  事实已十分清晰,须充分善用内地的支援,才能确保达到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的阶段性目标,保障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老实说,医护组织理应是最了解本港抗疫情况的一群人,香港医护现时的工作情况如何,他们应心中有数。别的不提,数日前传媒报道一名医院急症室顾问医生在员工大会上,失声痛哭,已足够说明现时医护人员究竟面对多大的压力。香港到了如此严峻的地步,每日还有两百多人因疫而亡,到了这种时候还有人抱持着傲慢态度,阻止内地支援,无异于罔顾人命。

点击排行